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市政府文件

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湖市数字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0-04-21   15:4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平湖市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

《平湖市数字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平湖市人民政府

2020 年 4 月 14 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平湖市数字产业发展规划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创新与应用,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引擎。数字产业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引领带动作用最强的新兴产业领域。为深入贯彻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平湖市数字经济五年倍增实施意见》(平委办发〔2019〕19 号),促进数字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数字经济强市,高质量推进金平湖经济新崛起,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产业前景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更高级经济阶段, 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应用, 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方式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数字产业是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通信业等。近年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信息技术持续突破,并从单点创新向交叉创新转变,促进形成多技术群

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链式创新,不断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 数字技术的创新与融合为数字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美国、  欧盟等世界发达经济体纷纷将数字经济作为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动力。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浙江正在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持续加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嘉兴也出台文件,明确了打造数字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国家、省、市对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平湖数字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

(二)发展基础

数字产业发展起步早。平湖数字产业起步于上世纪 90 年代, 在以日本电产集团为代表的微电机产业带动下,数字产业快速增长,全市数字已形成了以微电机、电子元器件及光伏等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拥有省级信息产业特色基地称号。截至 2018

年底,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共有 48 家,其中 42 家规上制造业实现产值 167 亿元,同比增长 4.8%,6 家规上服务业实现收入 3 亿,同比增长 17.3%。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发展规模在嘉兴各区县中名列第三,拥有日本电产芝浦、日本电产三  协、鸿禧、晨光、川电钢板、科世科等 6 家产值规模超 10 亿元

的龙头企业。

加快打造数字产业发展的平台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了数字产业“1+2+X”的发展布局,以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科技园、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形成了数字产业发展的集聚成长平台。搭建科创中心、智创园等 10 家孵化育种平台,推动数字产业优质项目落地与孵化成长。建设汽车零部件  检验检测中心、服装创意园等 10 个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对数字产业高质量、高效率创新的保障。

数字产业与“四新”经济加速协同。引导数字产业与“四新” 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协同发展,推动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跨界融合,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渗透,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加快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构建数字产业发展新动能。

数字产业发展具有区位和政策双重优势。平湖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能充分发挥“两海(背靠上海,面朝大海)”优势抢先承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高端资源外溢,也能享受浙江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政策红利,具有发展数字产业的双重优势。

(三)存在的问题

数字产业发展速度偏慢。平湖数字产业起步早,具有先发优势,但近年来主要依托原有基础实现自生发展,增速慢、亮点少。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

新兴技术的全面突破和快速产业化,数字产业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和迭代更新,在缺乏充分的外部优质高端资源注入的情况下,平湖数字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与周边区县相比产业整体突破不够大,数字产业总体规模已从 2010 年前后的嘉兴市第一位,

下滑到 2018 年的第三位。

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本地的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规模偏小,规模最大的企业年产值不到 40 亿元,远不及海宁、南湖等周边县市的百亿级企业。数字产业一般都具有典型的规模递增效应,行业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力极大,近十年来平湖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引入力度不足,缺乏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  企业,极大影响了数字产业规模的扩张和竞争力的提升。

高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成型较晚。平湖虽然拥有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省级外商投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先进装备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称号,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生态系统成型偏晚。数字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对人才、技术、金融、研发服务等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的要求高,高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滞后也制约了平湖数字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浙江省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战略部署为指引,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创建数字产业集群,根据创新引领、龙头带动、融合发展、

一体化协同的发展原则,优化数字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数字产业生态体系,吸引一批标杆型数字科技企业落户,培育一批数字经济“四新”中小企业,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在汽车电子、机器人、半导体、电子新材料、5G、数字服务等六大重点领域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金平湖新崛起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将创新贯穿于数字产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鼓励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创业,推动数字产业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龙头带动。实施领军企业“雄鹰计划”,吸引集聚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设立创新中心、区域总部或行业总部,鼓励领军企业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结合“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形成紧密协同的数字产业集群,

融合发展。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系统,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鼓励先行先试,以数据资源价值挖掘激发经济新活力。积极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创新驱动作用,鼓励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一体化协同。发挥浙北地区最大日资企业集聚地的优势,加

强与日韩优势电子信息企业的对接与协同,突出大企业、大项目、高技术引进。统筹推进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发达城市建立数字产业“飞地”,吸纳高技术人才、团队与企业。全面对接数字长三角建设,充分发掘平湖的比较优势,引进一批服务能力强、示范效应高、带动作用大的项目。

(三)发展目标

在招商选资上向数字产业聚焦,争取每年引进超 50 亿数字产

业项目 3 个、超百亿项目 1 个。三年内我市数字产业企业境内外

上市企业总数达 3 家以上。到 2022 年,力争平湖在融合数字经济新技术、培育数字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壮大数字经济新产业、释放数据资源新价值、提升基础设施新支撑等方面跻身全省前列。

力争未来三年完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 100 亿元;到

2022 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较 2019 年翻一番,其中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500 亿元,新建数字经济小微企业园(“两创”

中心)、数字化特色产业园 10 个以上。

(四)产业布局

构建“一核两区多点”的数字产业发展格局,以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为核心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区,其他多个区块为特色区,形成核心突出、重点明确、多点支撑、相互协同的平湖数字产业发展格局。

1. 一核——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是国内首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的

实践区,能够有效依托上海科技创新龙头的带动之势,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合作打造重大科创平台,共同培育数字经济世界级产业集群。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应发挥与上海一体化发展的区位 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万亩千亿”数字产业平台,主动融入上海的全球创新网络,建设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工程实验室、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双创”示范基地等多层次平台,着力打造创新链,建设平湖数字产业核心区。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张江平湖园应以半导体、机器人、5G、数字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招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半导体装备、机器人整机制造、5G 核心器件和终端产品、数字服务业等领域优质项目。充分利用全面接轨上海优势,创新对外合作机制和模式,深化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平台合作。重点加强与上海张江高科园在半导体、机器人、5G 产业领域的资源对接, 促进产业、企业间跨区域交流,推动跨区域项目合建,承接上海外溢的半导体制造、封装测试项目,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项目,5G 核心器件和终端产品制造项目。

2. 两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

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汽车电子和机器人为主攻方向,以大项目引进,科研项目产业化,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为主要功能定位。着力将智创园打造成为数字经济特色园和数字产业发展

重点区块。吸引集聚一批汽车电子、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领域优质项目。

独山港经济开发区要立足自身化工产业特色和临港优势,以电子新材料为主攻方向,以半导体基材及结构材料、电子化学品两大细分领域为切入点,重点引育相关项目,打造长三角电子新材料产业高地。

3. 多点——曹桥街道、新仓镇、当湖街道、林埭镇、平湖农 业经济开发区

曹桥街道以支撑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为导向,加快打造机器人及汽车电子产业链配套。同时,加快做大云计算及物联网产业。加快建立数字经济特色园,吸引一批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创业创新团队、项目。

新仓镇加快创建数字经济小微企业园,与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联动招商,吸引上游配套项目,提供产业链支撑。

当湖街道加快创建数字服务业小微企业园,集聚数字内容、电子商务、智慧云服务、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人才项目、科技项目。

林埭镇加快创建数字经济小微企业园,结合现有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聚焦汽车电子领域招引项目,为平湖经开提供产业链支撑。

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聚焦农业数字化,吸引植保无人机、智能喷灌装置等配套项目,形成“以用兴产”格局。

三、发展重点

(一)汽车电子

1. 发展策略

紧跟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全面接轨上海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以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载体,争取联合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面向全球招引高水平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军企业,推动平湖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加速开发数字化产品,打造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抢先布局以车路协同为核心的智能路网,吸引上海及周边汽车整车企业在平湖设置智慧出行研发测试基地,集聚智慧出行服务企业,并依托形成的大数据优势发展汽车全生命周期服务。

2. 重点领域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重点突破环境感知、决策规划、协同控制等技术瓶颈,促进车用传感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车规级芯片、车载计算平台、车载操作系统、车载通讯模块(车载蓝牙、车路协同通信系统等)、车载电子电器系统(车载多媒体装备、智能导航等)、EPB 电子驻车制动系统、ADAS 智能主动安全制动系统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招引智能驱动、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等执行控制系统项目。

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围绕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电控、电池等核心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高功率密度、转矩密度和高性能车用电机、专用机电耦合装置及高效控制系统。积极发展

新能源汽车空调及汽车热管理系统,实现节能高效空调变频控制技术、热管理技术、低温散热水箱及模块、关键自控部件等的发展。发展动力电池、充电桩相关的控制部件。结合氢能源汽车发展需求,推进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部件产业化,积极发展制氢储运装置、电堆、空压机、氢循环系统等核心部件及装备。

发展汽车智慧服务。以长城汽车智能出行项目为核心,大力发展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产业。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与推广, 推动 5G-V2X、车载终端、车路协同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研发,试点新一代出行服务模式,培育面向未来的智能交通出行新业态。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管理体系,通过车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车辆运行数据的采集、分析与运用,形成多样化的应用服务。培育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汽车后市场服务产业,利用车联网技术提升车辆维修保养的服务水平。

(二)机器人

1. 发展策略

立足长三角,拓展日本等国家和深圳、东莞等国内机器人产业集聚地,以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为重点区域,瞄准国内外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专用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和落地一批新企业、新项目,吸引一批整机、关键零部件及集成应用项目入驻,推动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提升产业集聚力。引进和培育智能装备总包商,提升平湖机器人

产业的技术水平,强化产品可靠性、易用性、精准度和安全性。

2. 重点领域

工业机器人。重点发展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真空(洁  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等。  服务机器人。围绕新零售、智慧家居、智慧服务等快速发展

带来的智能化需求,重点发展清洗、监护、家庭教育、娱乐、烹饪、维护服务等家庭服务机器人,清洁卫生、物品搬运、安全防护、迎宾、送餐、社区管理等公共服务机器人,无人售货机、导购机器人等新零售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推动特种机器人谱系化迭代,实现多品种、多系列迭代发展,以适应不同作业环境的需求。提升特种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增强环境感知与数据传输、自动导航等能力,强化机器人的自主可控能力。

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以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目标,重点攻克高精度交直流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并逐步形成生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传感器及组件、编码器、伺服、电源、模具、工装夹具、磁力吸盘、真空吸盘、工业级无线射频识别RFID 传感器、接触传感器、力学传感器等零部件。

(三)半导体

1. 发展策略

强化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扶持,以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科技园为核心载体,与上海半导体产业形成错位协同发展格局,以

封装测试行业为核心支持上海半导体产业发展,并进一步带动芯片设计、制造、设备和材料协同发展,在平湖实现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强化与日本半导体行业的互补合作,充分发挥日本、韩国、台湾企业在平湖集聚的优势,加强在被动器件、车用半导体产品、传感器产品以及被动元器件等领域与日本优势半导体企业的合作共赢。立足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替代,围绕长三角优势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对专用集成电路的需求,以整机带动设计业发  展,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开发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专用核心芯片。

2. 重点领域

芯片设计。在汽车电子领域,重点开发汽车音视频/信息终端芯片、车身控制及发动机控制用高可靠性微控制器芯片、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 BMS 芯片,近场通信(NFC)芯片等。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重点开发下一代分布式控制系统用 SoC 芯片及节点端超低功耗 SoC 芯片,工业变频器用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及控制SoC 芯片等。在高性能嵌入式 CPU 核领域,大力开发面向物联网、智能家居和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微控制器(MCU)。发展 5G 关键部件(基站天线、射频器件等)、功率半导体器件(IGBT 等)、面向物联网、智能感知、无人机系统和机器人的传感器及信息感知器件芯片等关键元器件。

芯片制造。围绕工业控制、智能交通、汽车电子、智能电网芯片、医疗电子芯片等重点应用对芯片的需求,引进 1-2 条 6-12

英寸芯片制造生产线,定位成熟工艺产线为主,适当发展射频、功率、传感器等高端特色工艺,丰富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多元化工艺平台,培育在细分领域具备竞争力的特色工艺制造企业,重点制造处理器芯片、传感器芯片(MEMS 等)、图像处理芯片、指纹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摄像头芯片(CMOS 等)、存储芯片、通信芯片、智能卡芯片等,提升服务本地和长三角的芯片供给水平。

封装测试。匹配平湖芯片制造生产线,引进和培育先进封测企业,发展与特色工艺生产线配套的封测生产线。加强与上海的互动与合作,积极承接国内外封装测试业转移,加强与上海芯片制造业的对接匹配,顺应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工艺的需求,发展先进的封装测试配套能力,提高测试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

半导体专用装备。发展半导体材料制备装备(氧化炉、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等)、半导体制造装备(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半导体封装测试装备(引线键合机、探针测试台等)等半导体专用设备和材料。

(四)电子新材料

1. 发展策略

以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为主集聚区,抓住我国迫切需要降低电子材料产业对外依存度高的机遇,依托上海及周边地区半导体行业发达的有利市场条件,充分发挥独山港的港口优势和化工产业管理优势,重点瞄准日韩电子材料企业突出大项目、大企业、

高技术引进,强化引入电子材料企业和初创团队,进一步完善融资体系建设,快速壮大电子新材料产业,在独山港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端电子新材料集聚区。

2. 重点领域

半导体基础材料及结构性材料。结合半导体行业发展需求, 大力发展大硅片,砷化镓、碳化硅、氮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蓝宝石衬底材料,靶材,偏光片,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等,强化平湖半导体产业链的供给稳定性。

电子特种气体。特种气体有高纯气体、半导体材料气体和标准气体 3 大类,重点发展包括三氟化氮(NF3)、六氟化钨(WF6)、六氟乙烷(C2F6)等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线的电子特种气体,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纯度。

湿电子化学品是微电子、光电子湿法工艺制程中使用的各种液体化工材料,主要包括通用的超净高纯试剂和一系列功能化学品。利用好湿电子化学品具有贮存有效期短和腐蚀性强、不利于运输和保存的特点,为周边晶圆产线提供配套。重点发展双氧水、氢氟酸、硫酸、硝酸、显影液、刻蚀液、剥离液、缓冲液等。

(五)5G 1.发展策略

紧抓 5G 发展历史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重点依托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推进 5G 产业培育和融合应用。集中优势力量在 5G 核心器件和终端产品领域形成突

破,引进一批科技型企业,鼓励技术、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带动 5G 产业链与行业应用协同发展。在行业应用方面率先形成应用案例,突破应用场景瓶颈。

2.重点领域

5G 核心器件。依托平湖光机电产业优势,深化发展 5G 通信光传输模块、光纤、通讯电缆等产品。着力引进一批专注于射频  天线、功率放大器、波束控制、毫米波收发器组件、高端路由等  产品研发生产的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做优做强 5G 核心器件产业。

5G 终端产品。发展 5G 通讯终端,引进培育一批专攻 5G 小基站、微基站的重点企业,推进 5G 小基站、微基站解决方案开发,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小微基站试点测试。推动传感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融合,开发基于 5G 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低功耗、低成本的传感器新产品。推进5G 安全保密终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安全可靠家庭信息终端、北斗终端、安全路由交换等产品。

5G 关联产业。发展 5G 内容产业,扩大 4K/8K 超高清视频在活动直播、游戏娱乐、景点宣传等领域应用,开发基于 5G 网络的高清视频节目、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等精品内容。发展 5G 车联网产业,建设 5G 全场景智能网联汽车试车场,打造“人- 车-路-云-网-城市”开放协同的生态体系,试点开展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高级应用示范。发展 5G+工业互联网,开发智能装

备 5G 模块,大力发展嵌入 5G 模块的机器人产品,提升装备的自感知、自学习、自适应、自控制水平;打造工业制造领域“万物互联”网络环境,开展基于 5G 的智能制造试点。

(六)数字服务业

1. 发展策略

依托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当湖街道建设数字服务业园中园,积极推进数字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园区配套服务,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进数字服务业聚集发展,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招引国内外知名数字服务业企业实现人才规模化集聚,大力引进上海、杭州、苏州等周边地区的优秀人才来平湖创业,形成人才集聚、创业繁荣的发展格局。

2. 重点领域

新型电子商务。扶持发展社交电子商务平台,依托超高清视频技术发展专业化、精准化电子商务服务,发展碎片化、场景化、社交化的网购新模式,提升消费体验,扩大电子商务交易。推进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引导和规范发展网红经济。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自建、收购并购或租赁海外仓,引导企业发展基于海外仓的跨境电子商务报关、物流供应链及金融创新等服务,建立高效便捷的一站式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支持服务百姓日常生活的购物、餐饮、家政、维修、中介、配送等电子商务

平台建设,加强社区网络配送设施建设。发展以各类服务为交易对象的电子商务,促进品牌创意、软件开发、企业管理、金融理财、物流订单、咨询顾问等服务在线交易。

数字内容产业。以平湖(国际)影视生态圈为载体,完善影视文编、影视前期、影视拍摄、影视特效、后期制作、影视版权交易以及衍生品开发等环节组合而成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基地。增强超高清内容创作能力,推动超高清视频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 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促进超高清视频内容形态和分发渠道创新,整合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演艺娱乐、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优势资源,搭建超高清视频内容研发软件、制作工具、素材资源等共享服务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原创制作、内容审核、数据服务、平台运营、传媒广告等相关产业。

工业互联网服务。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为抓手,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深入实施工厂物联网行动,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示范工厂等,引导企业深度“上云”“上平台”,发展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和新模式。聚焦平湖汽车零部件、电子、新材料、化工等主要行业发展需求,培育工业数字化系统集成商,为行业用户提供成套解决方案与装备集成,推动平湖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围绕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大力推进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

软件研发。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发展政务、旅游、交通、城管、卫生、环境监测等城市管理方面的服务智能化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大力发展与信息采集、网络接入、组网技术等相关联的物联网支撑软件以及实现智能化应用功能的系统集成服务。以政府数据资源中心为依托,创新后台商业服务模式,大力发展面向企业和个人的云主机、云终端、云桌面、云测试、云备份等综合类云产品及创新型平台运营服务。

四、工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数字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平湖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经信、科技、财政、金融、人才和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统筹协调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和重点任务落实。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组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支撑。

加大政策支持。把数字产业作为全市的重点优先发展产业, 政策全方位向数字产业倾斜。制定平湖市促进数字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完善财政投入、创新应用示范、产业载体建设、重大项目实施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配套,营造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营造发展氛围。开展对党政干部的数字科技知识培训,实施

企业家数字科技融合应用培训,提升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推进能力。围绕公众广泛关注的数字经济相关技术、产品、消费等领域, 推动科普内容丰富化、多元化,满足公众对数字经济时代的知识需求。通过各类媒体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政策解读与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形成有利于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建立治理新模式新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消除阻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各种壁垒。建立新业态、新模式容错机制,为创新提供试错空间。创新数字经济多元化治理方式,建立政府、企业、社会联动,平台、用户协同的治理新模式新机制,全面强化互联网经营主体和行为监管,推进网络交易监管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强化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对失信行为进行预先控制和过程控制。

(二)推动融合协同,引导数字产业整合发展

构建“141”数字产业融合发展格局(“141”即“1”个核心产业——半导体,“4”个协同产业——汽车电子、机器人、电子新材料、5G,“1”个融合性产业——数字服务业),通过  行业协同、业务融合,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提升数字产业发展的内在持久力。

确定半导体行业在数字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集成电路对汽车电子行业的渗透重组作用,对机器人行业的提升带动作用,对电子新材料行业的需求牵引作用,对 5G 行业的基础支撑

作用,实现“1+4”协同发展。

以数字服务行业为支撑,推动半导体、汽车电子、机器人、电子新材料、5G 等行业的业态模式创新升级,深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关联,推动制造先进精准、服务丰富优质、流程灵活高效、模式互惠多元。

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化半导体、汽车电子、机器人、电子新材料、5G 行业与数字服务行业的业务关联,依托技术渗透和链条延伸,推动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三)引聚骨干企业,推动数字产业层次提升

实施龙头企业专项引进计划,着力吸引技术水平高、引领作用大的国际知名大企业,集聚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强化数字产业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依托平湖邻近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优势,强化各产业园区与上海高端创新资源的无缝对接,面向全国招引数字产业中高端制造企业、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提升平湖数字产业龙头企业的层次。

设立数字产业专项基金,采用“拨改投”方式支持企业发展、  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联合银行、投资机构  开展“投贷联动”和基金跟投,强化对数字经济企业的金融支撑。  发挥平湖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政府数据

资源开放等优势条件,构筑“技术创新—设施共享—产业培育—  示范应用”的发展体系,争取数字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落

地平湖,以示范应用吸引数字经济领域高技术服务企业入驻,带动数字服务业发展。

(四)打造产业飞地,吸纳数字产业高端要素

聚焦项目招引,建设一批产业孵化“飞地”。鼓励到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的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等产业平台,强化项目招引,谋划布局一批产业孵化“飞地”,培育具有领先优势的数字经济产业“项目池”。

聚焦研发设计,建设一批企业创新“飞地”。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雄鹰”培育等龙头骨干企业的研发创新需求,在上海、深圳、杭州主动布局一批企业创新“飞地”,重点解决企业研发设计、创新人才短板,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一批产业合作“飞地”。充分发挥平湖与上海毗邻地区的优势,以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为标杆,吸引上海优势产业来平湖协同建设一批产业合作“飞地”。

(五)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数字产业支撑环境

构建涵盖数据接入、存储、计算、管理和使能五大环节的数据基础设施,通过汇聚各方数据,提供“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的支撑能力,构建全方位的数据安全体系,打造开放的数据生态环境,将数据资源转变为数据资产。

加快 5G 商用。鼓励通信、城建、交通、电力等行业间共享杆塔资源,更多采用“微基站+智慧杆塔”的方式部署 5G 网络。建立与通信运营商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快解决站点选址、用电、报

建审批等难题。稳步推进 5G 网络建设,加快 5G 基站部署,加快推进全市域 5G 信号全覆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先进网络支撑。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加快传感器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统筹传感设备、无线通信设备、控制设备和摄像头等图像采集终端和感知终端在交通、给排水、能源、通信、环保、防灾与安全生产等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应用,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和管理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加快建设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窄带物联网(NB-IoT),推进 NB-IoT 在公共服务、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可控水平,加快推动国产网络安全系统、涉密专用信息设备在核心网络和重要业务中的推广应用。

(六)完善服务生态,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

以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为抓手,大力发展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应用大数据提升商业智能服务水平,完善商务环境、降低商务成本,集聚数字产业创新创业资源。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有效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等数据资源,汇聚共享设计能力、生产能力、软件资源、知识模型等制造资源,形成一批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行业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

培育数字化服务公司。大力扶持集管理咨询、项目规划、工

程实施、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于一体的工程信息服务公司,发展行业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加快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实现工业技术、工艺经验、制造知识和方法的显性化、数字化和系统化。鼓励传统工业软件企业向工业 APP 云应用云服务商转型,提升基于工业APP 的个性化服务能力。

发展第三方服务体系。构建中小企业研发试制服务平台和产业知识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精准对接创新研发与生产试制服务、高效获取产业信息等资源,为企业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加快推进第三方检测认证等机构发展,丰富和完善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质量检测、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创业孵化、企业融资、现代物流、信用评价、人才培养等创业服务。有序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加快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产业计量测试等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国际标准认证体系,推动技术服务机构与境外相关机构开展标准和检验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