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现代农业的新刻度

  • 发布时间: 2021-04-14 08:01
  • 信息来源: 平湖市
  • 浏览次数:

东海之滨,鱼米之乡。金平湖历来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地。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两个战略机遇期的风口,平湖乡村振兴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产业兴旺”为先导,坚持农业生态绿色发展,加快农业产业迭代升级,以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为契机,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深入农业产业,激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推动了农业增产增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片稻田,优化农业生态

站在广陈镇龙兴村赵家兜灌区,入目之处尽是满眼的绿意。宽阔的机耕路穿插在高标准农田之间,长长的排水沟旁尽是绿植,数字化自动灌排设备充斥其间……作为全省首个农田尾水“零排放”灌区,这里更多呈现的元素是生态。

“我们利用退养鱼塘和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实现了农田尾水‘零排放’。”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中心主任王斌介绍说,一方面,通过种植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和野茭白、莲藕等挺水植物,强化渠道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净化作用;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17个退养鱼塘进行串并、打通,实现池塘水通过泵站依次进入灌溉渠道、稻田、生态沟,最后回流池塘,真正实现农田“尾水”零排放,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去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42.68万亩、总产量18.83万吨,均列全省第四、嘉兴第一;提标改造9785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成功试种耐盐碱“海水稻”,亩产400公斤,获得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建成金桥生态农业基地,完成任务数的117.84%……一项项成绩的背后,不仅是我市力保粮食稳产增产的见证,也是我市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在保驾护航。坚持农业生态绿色发展是我市农业发展一直以来的原则,除通过“生态沟渠+”工程项目建设来实现农田尾水的零排放之外,我市也在积极探索开展千亩水稻多模式“双减”示范,通过稻田尾水循环利用模式、节水涵养生态模式、鱼(虾)稻共生模式、圩区内水系循环利用模式等探索水稻绿色高效生产的新样本,全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次升级,转换发展动能

当农业种植不再拘泥于泥土会是怎样一番场景?位于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的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为平湖农业的转型升级做了示范。

走进绿迹的生产基地,除了传统的泥土种植,看到更多的是使用沙培、气雾培和水培等技术种植出来的水果和蔬菜,尤以西瓜、小番茄和各种叶菜类作物最为成熟,也最为畅销。“用沙培、水培、气雾培种植出的蔬菜水果不仅有效节省了人工、缩短了生产周期,也更加清洁、干净,减少病虫害。”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管理负责人郭东明说,同时品质也更优,就用最为畅销的沙培西瓜来说,不仅在口感和甜度上更胜一筹,而且产量也能增加20%以上。生态种植方式下的优质产品也让绿迹成为了浙江省首个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每季的产品都供不应求,主打的“明星”产品西瓜和小番茄最为火爆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一吨左右。品质更高,产品的利润也更可观,绿迹出产的蔬菜水果价格普遍都比市场普通品种高一倍左右,农民也实现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梦”。

在平湖,农业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正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业态。位于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的平湖千瑞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播种、喷洒农药、施肥等无人机农业植保服务的企业,变传统的人工农药喷洒为无人机作业,为农户解决了用工难,实现了农药减量,保护了水源和生态,开辟了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新篇章。位于独山港镇的东郁植物组培科研中心与美国农业部合作,引进国际领先的木本植物细胞克隆技术、工厂化育苗生产管理体系,生产脱病毒种苗,建成后将成为华东区产能最大研发成果最高的植物科技实验室。

一座工厂,尽显数字魅力

传统农业转型再升级,高精尖项目再引进。我市在练好内功的同时,也积极向外强招引,自2017年以来,连续4年召开农业经济洽谈会,向国内外优质农业企业发出邀请。四届农洽会共签约项目117个,涵盖人才、科技、数字、金融、美丽乡村等各个领域,总投资125.873亿元。当前,我市正热的美郁花园农场、东郁民宿等项目都是来自于农洽会的成果,每逢节假日均能吸引一大批我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前来。这些项目的落户不仅丰富了平湖农业业态,带动了平湖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10个养殖塘,16000多条石斑鱼,我一个人就能搞定。”说起每天工作的日常,平湖市一代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的负责人殷明付很自信。对于这种“一个人一个工厂”的模式,已经驾轻就熟的他凭的就是“一键激活”的数字化工厂。

“省时省力,节本增效,品质可控。”这就是殷明付对这座数字化工厂最直观的评价,以前露天养殖,尾水直排还会造成污染,现在通过厂房内的生物池和微滤机能对尾水进行过滤、净化,实现循环水养殖,达到尾水零排放的目标;以前“靠天吃饭”,只能养殖鲫鱼、草鱼等普通水产,对于石斑鱼等利润较高但温度要求也高的高端鱼苗只能望而却步,现在通过智能化系统可以一键控制水的温度、氧气等;以前要定期使用药剂测试池塘的PH值、溶氧、氨氮等,现在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能实时掌握各类数据……与露天养殖不同,记者在这座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的透明工厂里看到的是在物联网系统运维下,传统水产养殖业的蝶变升级。“与以前的普通鱼苗相比,现在养殖的石斑鱼鱼苗产出后的利润能比以前多一倍。”殷明付也深深感受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一个产业空间更广阔、发展前景更可期的乡村振兴新愿景。

数字赋能发展,改革方能制胜。去年,我市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数字化也更加广泛地走进了农业经营主体。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远程监控等技术与装备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种植、养殖和设施园艺等领域,浙江东郁广陈果业有限公司的“东郁国际种源数字工厂”项目、浙江众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立体循环数字农业工厂”项目等皆是我市农业数字工厂的典型代表。去年,我市通过数字水产、数字工厂建设,粮食补贴系统开发等项目建设,扩大数字技术应用,加快推进种养基地数字化转型,已完成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42个,物联网公共平台共接入12家主体、5个城乡天眼和2个病虫害监测点共45路视频监控。数字化正在乡村振兴中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催生着更高质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