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滋味长

  • 发布时间: 2023-04-21 09:07
  • 信息来源: 平湖市
  • 浏览次数:

相约书香,不负时光。

再过两天,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将在杭州启幕。而在我市,有一群人早已沉醉在书香里,温润着岁月,丰盈了流年。

从2016年起,我市开始组建农民读书会,到目前已在114个村社区建起了400多个农民读书会,1.1万多名农民成了读书会的骨干会员。耕种之余,他们走进读书会诵读诗文、讲乡土故事、传播耕读礼仪,成为新时代“耕读传家”的生动写照。

耕读,有耕也有读,意味着既勤劳肯干,又知书达礼。

中华民族的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中国,农业是主要生产方式,读书人一边耕作一边读书,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结合,以知促行、以行补知,养成了“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并成为广受倡导的传统美德。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诸葛亮的自述,也是对其早年职业生涯的概括。

陶渊明辞官归隐,过起耕读生活,遂了他“田园日梦想”的心愿,也成全了田园诗的新时代。

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带领家人开荒种地,干得有模有样,还曾自称为识字的耕田夫。

曾国藩的治家理念,一直是以耕读教育为根本,强调“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平湖是江南鱼米之乡,稻田丰茂,鱼虾丰美。守着田肥水美的优势,平湖人善耕,农耕时代的平湖就有了“金平湖”的美誉。平湖人也好读,明清时期就建有当湖书院、观海书院、芦川书院、尔安书院等众多书院,数量为当时嘉兴府之首,为读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才俊辈出,明清两代,屠勋、赵汉等或长经史、或擅诗文,黄金台之骈文、朱为弼之金石、沈季友之诗词,均闻名于世。

今天,把耕与读传下去,依然有着重要意义、时代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农民有时间读书吗?

农民读书会,顾名思义以农民为主体,以需求为出发点。

事实上,农业技术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的“耕”正被赋予全新的定义。俯瞰平湖大地,隆隆作响的耕地机、空中盘旋的植保无人机、植物工厂里忙碌的新农人等,正以一种神奇的力量重构着“耕种图”。现代农业早已在这里翻开新篇,农业工厂化、种田机械化、管理数字化,穿着皮鞋去种地、一部手机管理千亩农田,都已不是天方夜谭。种田变高效了,农民多了闲暇,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让农民读书,有阵地、有资源吗?

平湖结合美丽乡村打造,补齐“乡村书吧”“礼堂书屋”“农家书房”等读书阵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阅读设施体系建起来了。借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谋划“书房、书屋、书吧”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图书借阅通借通还,把阅读推广到了最基层。

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立农民读书会组织,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建了读书会,怎么让农民爱上阅读?

一个读书会,只有人活跃其中,才能发挥价值。而在现实中不难发现,有些地方的读书会一建了之,形同虚设;有些读书会刚成立时热热闹闹,不久却冷冷清清。如此这般,都难以起到传承“耕读文化”、推进全民阅读的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建农民读书会的根本策略。平湖在组建形式上重“结合”,将农民读书会建在文化礼堂里、企业里,建到党员先锋站里、农民家里,让农民抬脚就能进读书会,一得闲就有书读。

在活动开展上求“精准”,像种养大户、文学青年和少年儿童等,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开展农技知识交流、名著选读、读书沙龙、乡土故事会、健康科普等活动。因人而宜,形式多样,自然会受到农民的欢迎。

阅读,本是一项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精彩的世界。但当以阅读之名,把农民组织到一起,一本书,一群人,一个读书会,能带来怎样的改变?

建农民读书会,不是摆摆样子,搞搞形式,最终目的还是要有用,让农民看到读书与不读书,是不一样的。

平湖曾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了《阅读促进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富有研究》的抽样调查,共采集到有效问卷1634份。调查结果显示,加入农民读书会的农民精神富有指数为88.8%,比未加入农民读书会的农民高了8.2个百分点。其中差距最大的两个维度是情感和信仰维度,指数差分别为11.6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这份调查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表明,读书比不读书的人,情感体验更丰富,更能明辨是非,建立信仰,让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对一个人来说,阅读是最朴素的高贵,也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自我投资。对农民来说也是如此,在阅读、交流与思考中,能获得致富、求美、娱乐、修身等多重效果。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农民读书会,能否常办常新、常态长效?笔者认为,农民读书会要持久地焕发生机和活力,就要坚持“农”字当头。在阵地建设上亲近农民、在阅读产品供给上贴近农民、在活动设计上方便农民、在参与度上激发农民、在品牌打造上立足农民。

比如我市在读书会的建立与运行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结合农民所需,尊重农民意愿,还把部分“阅读之星”发展成读书会“领雁人”,使读书会有人用、有人管、活动有人组织。

如此,变自上而下的推动为自下而上的“萌动”,农民读书会的他律作用最终转化为农民阅读的自律行为,自觉养成读书的习惯,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布衣暖,菜根香,耕读滋味长。新时代的农民,早已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新技术、新模式的兴起,更需要知识的更新与思维的创新;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也需要有文明和创新素养的农民;而培养更优秀的接班人,“耕读传家”依然是重要方法。所有这些,只要读书,就能抵达。

全民阅读,乡村不能缺位,农民不能缺席。新时代的乡村,呼唤更多的农民阅读载体,懂得需求,扎根乡土,春风化雨,久久为功,让更多农民爱上书,爱上阅读。“农”有诗书气自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