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02562920/2024-20506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统计局
- 成文日期:
- 2024-01-31
【分析报告】(2024年第2期)2023年平湖经济运行统计监测分析 |
||||||||||||||||||||||||||||||||||||||||||||||||||||||||||||||||||||||||||||||||||||||||||||||||||||||||||||||||||||||||||||||||||||||||||||||||||||||||||||||||||||||||||||||||||||||||||||||||||||||||||||||||||||||||||||||||||||||||||||||||||||||||||||||||||||||||||||||||||||||||||||||||||||||||||||||||||||||||||||||||||||||||||||||||||||||||||||||||||||||||||||||||||||||||||||||||||||||||||||||||||||||||||||||||||||||||||||||||||
|
||||||||||||||||||||||||||||||||||||||||||||||||||||||||||||||||||||||||||||||||||||||||||||||||||||||||||||||||||||||||||||||||||||||||||||||||||||||||||||||||||||||||||||||||||||||||||||||||||||||||||||||||||||||||||||||||||||||||||||||||||||||||||||||||||||||||||||||||||||||||||||||||||||||||||||||||||||||||||||||||||||||||||||||||||||||||||||||||||||||||||||||||||||||||||||||||||||||||||||||||||||||||||||||||||||||||||||||||||
经济运行提质增效 发展动能仍需巩固 ——2023年平湖经济运行统计监测分析 2023年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以“创新奋进”为主题主线,全力以赴拼经济、千方百计抓发展,锚定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三大先行路径”,强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突出重点攻坚破难,抢抓机遇提档升级,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经济运行稳中提质、稳中蓄势的良好态势不断巩固。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据初步统计,202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08.6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全市(不含嘉兴港区和嘉兴电厂,下同)实现GDP785.28亿元,可比增长5.4%,全年各季度累计增速总体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特点,列嘉兴(五县两区管理口径,下同)第5。分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62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34.88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334.79亿元,增长5.5%。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9:55.9:42.1调整为2.0:55.4:42.6。 (一)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农业生产受盆栽类园艺及生猪产业支撑有力,实现增加值17.36亿元,同比增长4.3%。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08亿元,增长4.4%,五大行业呈现“四升一降”,其中种植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2.3%、24.5%、0.9%、4.0%,林业产值下降70.1%。主要特点:一是盆栽类园艺因市场行情好销售量猛增。全年盆栽销售量7895万盆,增长80.3%,拉动农业产值增长7.9个百分点。二是生猪出栏增长明显。全年生猪出栏核定数为3.7万头,同比增长75.8%,拉动农业产值2.4个百分点。三是蔬菜播种面积因“非粮化”整治持续下滑。全年累计蔬菜播种面积13.2万亩,下降7.2%,实现产量27.9万吨,下降11.0%,下拉农业产值增速1.8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保持稳定。2023年,我市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亿元,达到403.06亿元,同比增长5.0%,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6.3%。从规上工业企业运行情况来看,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723.64亿元,下降1.7%;规上工业增加值352.21亿元,增长5.5%,增速列嘉兴第4。前20大主要行业总体保持平稳,增加值增速呈现“13升7降”,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9.6%)增长13.2%;汽车制造业(占比15.7%)增长9.2%;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7.9%)下降10.3%。 (三)服务业继续恢复。2023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34.79亿元,同比增长5.5%,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4.3%。七大行业呈现“六增一降”,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2.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1.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9.9%,营利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5.9%、0.2%,仅房地产因当前房地产市场处于深度调整期,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44.8%,使得增加值下降8.8%。规上服务业增势良好,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32.73亿元,增长27.8%,增速连续6个月保持嘉兴第1。 (四)投资领域增势良好。2023年,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68.31亿元,同比增长7.1%,列嘉兴第4。其中,项目投资274.71亿元,增长23.2%;房地产开发投资93.60亿元,下降22.6%。新开工项目拉动有力。入库新开工项目269个,完成投资82.93亿元,增长19.1%,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30.2%,拉动投资增长4.3个百分点。 (五)消费市场较快回暖。202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25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高于嘉兴平均5.0个百分点,列嘉兴第2。其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236.85亿元、22.40亿元,分别占社零总额的91.4%、8.6%,分别增长12.5%、10.2%。从限上零售来看,限上消费品零售额66.44亿元,增长23.7%。汽车类零售额21.45亿元,增长69.1%,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2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11.1%。 (六)财政金融运行稳健。2023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31.71亿元,同比增长1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89亿元,增长10.2%,增速均列嘉兴第2。其中税收收入67.25亿元,增长7.2%。2023年末,全市(行政口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653.94亿元、2056.12亿元,分别增长12.8%、17.6%,增速均列嘉兴(五县行政口径)第3。 (七)外资外贸较快增长。2023年,全市实现实际利用外资4.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0%,总量、增速分别列嘉兴第2、第1。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548.27亿元,下降1.3%,其中出口353.48亿元,增长12.6%,列嘉兴第3。分区域来看,对一带一路市场出口122.99亿元,增长23.5%;对RCEP国家出口123.13亿元,增长3.6%;对美国市场出口56.24亿元,同比增长3.5%;对欧盟、日本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八)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218元,同比增长5.3%,增速列嘉兴第5,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67.4%,增长4.9%,贡献率为6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249元,增长7.9%,增速列第2,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68.3%,增长8.1%,贡献率为69.7%。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6,连续5年缩小。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26945元,增长10.3%,快于农村居民收入2.4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呈现的积极变化 (一)生产供给稳定恢复,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一是工业产销衔接顺畅。规上工业企业四个季度累计产销率分别为94.5%、96.6%、97.4%、98.7%,逐季提升。主导产业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8%、3.5%,传统优势产业箱包、童车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5%、26.2%,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10.9%。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商务服务为主导的营利性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第一大行业,实现增加值91.86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27.4%,增长9.1%,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2.4个百分点,其中信息软件业增加值在新增企业的拉动下增长17.0%,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0.6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实现12.1%的稳健增长,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3个百分点。 (二)有效需求持续释放,内生动能不断增强。一是重点投资领域保持高位增长。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制造业投资123.27亿元,增长21.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10.90亿元,增长28.8%,增速均列嘉兴第1,且连续7个季度增长20%以上;一批惠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投入,交通水利能源投资64.73亿元,增长73.4%,增速列嘉兴第2。二是线下线上消费双双发力。旅游、观影、就餐等接触性消费加快复苏,全年规上文化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5.07亿元,增长59.2%,其中电影院营业收入增长76.3%。线上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在中国服装城、抖音直播基地的直播带货效应下,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265.92亿元,增长8.2%;传统实体企业也加快数字化转型,全年限上批零企业、住餐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分别增长23.1%、51.0%。 (三)发展效益稳步提升,经济活力持续激发。一是企业经营效益有所好转。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增速逐季回升、全年由负转正,分别增长6.8%、9.9%,企业亏损面降低至25.2%,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7元,同比减少1元。二是经济关联指标表现活跃。全年工业供地111.73公顷,增长11.3%;新增市场主体1万户,总市场主体规模突破7.1万户,年内新增规(限)上企业56家,其中营业收入突破亿元以上的企业19家;货运周转量增长22.8%,客运周转量增长78.9%;全社会用电量增长8.9%,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10.1%。 三 、需要关注的方面 (一)工业经济发展仍然承压。一是腰部企业持续增加,但头部企业有所减少。2023年,全市794家企业中,亿元企业263家、占比33.1%,与2022年相比,家数增加11家、占比提升0.7个百分点,但10亿元以上企业22家、减少2家(增伊控动力、斯泰必鲁斯,减嘉吉食品、尼得科仪器、尼得科艾莱希斯、上方生物),50亿元以上企业3家、减少1家(景兴纸业)。二是减产企业数量增加,产值减量有所扩大。794家企业中426家企业产值同比减少、较上年增加44家,减产产值合计174.35亿元、较上年扩大23.67亿元。虽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但产值仍然下降1.7%,亏损面虽然逐步收窄,但仍然明显高于2019年的17.2%,规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仍然下降8.4%,总体仍面临外需收缩、内需不足的压力。 (二)消费领域存在供需错位。一是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消费意愿仍待增强。2023年末,我市住户存款863.15亿元,较年初增加146.48亿元,增长20.4%,而住户贷款仅增长3.9%,其中消费贷款下降3.1%,主要是占97.4%的中长期消费贷下降4.3%。因此,住户存贷比由2022年的83.2%回落至71.8%,居民债务减少、债务风险降低,反映出疫情后居民预防性储蓄意识增强、消费意愿特别是超前消费意愿较低。二是城乡消费市场不够均衡,中高端消费供给仍需提升。2023年,我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是农村市场的3.5倍,近年来城镇市场依然占据近8成的社会消费份额,城乡市场发展均衡性问题应当关注。比如新能源汽车市场下沉农村,相应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需要配套完善。另外,消费市场供给结构滞后于消费需求的变化,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扩大,中高端消费日益成为趋势,节假日较多消费流向沪杭等地的奥特莱斯、山姆超市等大型商超,还有代购、海淘等,导致中高端消费大量外流,需要进一步优化市场供给,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三)优质投资储备有待增强。一是新入库项目计划总投资减少,或影响后续投资增速。2023年,我市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为全市投资增速作了很大贡献,但从长远来看,项目储备有所减少,项目个数同比减少32.9%,计划总投资减少40.6%,以及随着平湖至安吉公路平湖新仓至曹桥段工程、石化二期等重大项目进入建设后期,后续投资增长压力加大。二是产业项目储备较少,不利于产业提档升级。全市制造业投资已经连续两年高位增长,有利于产业结构调优、新增产能扩大,但后续项目储备略显乏力,2023年274.71亿元的项目投资如扣除国有、集体投资后,产业项目投资168.9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5.9%、61.5%。新开工项目中,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62.41亿元,较上年也减少了37.5%。另外,工业技改项目投资降幅虽比年初有明显收窄,但全年仍下降5.1%,也说明后续产业转型发展动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规(限)上服务业企业稳定性不足,增长或呈短期效应。服务业中较多轻资产行业,发展前景好,经营灵活性强,但由于与本地业务融合不足,加上地区间招引竞争加剧,导致业务存在较大波动或转移。一是信息软件业主要依靠新增企业拉动,招引企业经营稳固性待观察。2024年起信息软件行业作为我市的成长性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关乎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023年末,我市共有16家规上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增长35.6%,其中当年新增5家(1家本地企业),11家存量企业(3家本地企业)仅增长6.7%,增长主要依靠新增企业拉动,但这类新增企业往往办公场所、人员、业务均在外地,经营状况易发生变动,不利于该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二是电商企业数据波动大,企业质量需要加强。2023年末,我市在库限上电商企业16家(2家正在走退库流程),其中当年新增3家,13家存量企业中6家销售额均为负增长,7家利润总额亏损,存在月度间数据波动较大、业务活动在企业间转移、增长周期短等问题,不利于电商企业对限上销售额(零售额)的稳增长贡献。 四 、相关建议 (一)增量培育与减量扶持双管齐下,着力稳固工业经济增长面。一是积极培育增量企业。新投产(开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纯增量,是带动各领域经济实现短期增长的最有效手段,务必加大产业项目投资强度,推动在建产业项目尽快完工投产,抓好月度新增与年度小升规入库工作,加大纳统科学性、准确性,识别更多发展前景好、有持续营利能力的“准四上”企业升规入统。同时,支持鼓励存量企业转型提升、释放产能。二是精准扶持回落企业。针对工业企业减产面达到53.7%,以及大量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偏弱的现状,全面分析用电、土地、资金要素以及市场订单、政策落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堵点,促进共性问题集中解决、个性问题分类指导,提高产销衔接水平,推动相关企业提质提效。 (二)市场扩容与结构优化双轮驱动,着力提升消费供给精准性。一是以乡村振兴为总领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抢抓市场复苏、消费升温的窗口期,统筹消费市场布局,拓展农村市场空间。启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智能家电下乡活动,满足农村居民改善型消费需求;健全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二是以人口结构变化为指引分段优化消费市场供给。当前城市人口中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和人口老龄化同步显现,消费呈现特色化、潮流化和健康化特点。应分年龄段提升消费质效,结合银泰百货等消费载体招商契机,补足电子竞技、美容化妆、健康保健等领域市场。 (三)优质招引与本地培育双轨运行,着力增强营商环境靶向性。一是加强招商引资与全流程服务力度。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打响“平妈妈”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开展好精准招商、以商引商,强化补链、强链、固链项目储备。新引进企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引进之前要充分考虑如何能留得住、做贡献,引进之后用配套产业留住、用精准服务留住,增强引进企业与本地产业的深度融合,避免企业享受完“前期红利”后就迁出。另外,要把好招引主体落地注册关口,力争经营数据“统进来”。二是加强本地企业培育与扶持力度。“本土”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可靠保障,也是扩大再投资的重要来源,更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信心支撑。强化政策扶持和创新引导,进一步保持经济相关政策的连贯性、稳定性,加强土地、资金、环保、用电等方面政策的协调配合,持续加大对企服务力度,让一批本土骨干企业成为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和创业创新的示范者。 2023年,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举措持续发力,全市经济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呈现出较强韧性,主要行业恢复向好。但同时也要看到,进入2024年,国际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受货币政策紧缩、信贷条件受限、全球贸易投资疲软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仍需巩固。下阶段,全市上下将以“创新攻坚”为主题主线,加快推进金平湖新崛起,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彰显璀璨明珠新担当! (综合科 陶林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