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02562728/2024-23648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生态环境分局
- 成文日期:
- 2024-11-11
三千人的小区是怎么安静下来的? |
||
|
||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成功创建全市首批、全省第二批国家级宁静小区。”浙江省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平湖分局水气环境管理科(治气)科长陈其峰告诉记者。 去年以来,平湖市积极开展“宁静小区”创建工作,通过制定印发试点工作方案,在技防、人防双向努力下,以一系列创新举措防控噪声扰民,全面营造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噪声污染防治良好氛围。 声过有“痕”,铺开数智监测网 近日,平湖当湖街道启元社区万家花城家和苑内,张贴了许多防治噪声污染的宣传语,印有“宁静生活,为爱定制”字样的旗子随风飘扬。漫步小区,宁静清幽的环境让居住在此的市民心旷神怡。 居民方炜磊是最早一批入住小区的居民,在她印象中,刚搬过来时,经常会听到各种噪声,而现在有了明显改观。 “原先经常因为生活噪声影响休息,比如,楼上孩子跳绳、拍皮球等,这些噪声问题甚至导致邻里之间出现矛盾纠纷。自从开始创建宁静小区后,小区里的噪声问题明显改善了很多,邻里相处更加和谐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会相互提醒,尽量不产生噪声影响别人。”方炜磊说。 家和苑共有14幢高层住宅楼,入住率达92%,常住人口超3000人,这个听起来就人声鼎沸的小区,是如何安静下来的? 秘诀就是一张数智监测网。物业公司在小区的垃圾投放站、中心游泳池等几个重点区域加装了专业的噪声监测设备,它们就像潜伏在小区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不仅可以实时收集各类数据,还装有声学相机,如果发现噪声超过限定标准会及时录像,数据同步上传到后台。物业服务中心摆放了一台小巧的移动式设备,方便对不同场所的噪声问题进行快速、灵活地监测。多点位的各类智能噪声监测设备组成了一张大网,让“噪声”无处遁形。 “噪声监测设备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小区内的噪声水平。如果发现某个区域的噪声水平持续超标,我们会立即进行调查和处理。”该小区物业经理沈婷说。 全民参与,合力按下“静音键” 按下小区“静音键”,提升居民幸福指数,需要群策群力、多管齐下。如何让小区居民从噪声污染防治的旁观者变身为参与者? 当湖街道作为宁静小区建设试点街道,依托“红色物业”品牌、以“三方协同”机制为基础,集结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红色物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全面构筑起噪声污染防治“安全网”。 据介绍,家和苑探索“自治+共治”模式,通过制定小区噪声管理制度、氛围营造、举办活动等多种形式,做好噪声污染防治宣传,引导居民加强自我管理。同时,小区内设置了“静好”调解工作室,组建起一支“静好”志愿服务队,携手开展小区噪声污染防治日常监督,细化噪声矛盾处置化解流程图,落实落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措施,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的目标。 “我们在小区内开展巡逻,对商铺业主进行宣传。同时,我们也是监督的一员,如果发现小区里有噪声扰民事件,会第一时间反馈到物业和社区。”“静好”生态环境保护志愿队队员苏武文说。 为进一步方便居民反馈相关问题,平湖市还在“平湖智慧红巢”及滨江物业相关微信小程序上开通了反馈渠道,居民在手机上一点就能及时反映噪声问题。在各种创新举措的加持下,今年以来,家和苑小区投诉率明显下降,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稳步提升。 “家和苑小区自去年11月创建宁静小区以来,居民关于噪声的相关信访投诉件大大减少。经我们社区和物业统计,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当湖街道启元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洪涛介绍。 以点带面,形成自治新局面 去年6月,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平湖分局主动申报开展国家级宁静小区试点创建工作,在全市率先印发《平湖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创建宁静小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今年5月,《平湖市2024年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出台,要求持续开创部门履职、企业担责、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噪声污染防治的良好局面;鼓励通过宁静小区建设推动引导居民逐步形成宁静和谐的文明意识,营造全民参与、共创宁静环境的社会氛围;建设8个以上宁静小区,优化纠纷处理途径,增强全民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努力营造安静、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 为全面推进宁静小区建设,平湖市印发宁静小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当湖街道万家花城家和苑和锦绣庄园为第二批国家试点建设小区,并发布《平湖市宁静小区建设试点指标及评分标准》,从基础设施、工作机制、居民公约、管理制度、标识与宣传、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开展创建,鼓励采用数字技术、智能化等创新手段。 “我们将以这两个试点小区为样板,在今年年底前再争创8个省级宁静小区。全市将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群众积极参与、物业主动作为、社区精准吹哨、部门及时响应的基层社会生活噪声自治新局面。”陈其峰表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