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02563149/2024-23084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广陈镇
- 成文日期:
- 2024-05-16
欣欣向“农”赴沃野!平湖农开打造“农”味十足“三支队伍” |
||
|
||
今年全省“新春第一会”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深入践行“大人才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优势。对标到农开区(广陈镇),就是要加强“农小二”、农创客和“新农人”队伍建设,构建具有农开特色的“三支队伍”新格局,谱写“农业硅谷”新篇章,持续打响新时代乡村振兴“广陈模式”。 近日,来到农开区(广陈镇)农业经济发展办副主任陆益军办公室的时候,他正对着电脑屏幕在看现代设施园艺产业化院士团队项目建设的设计图纸。何为“院士项目”?一名专职“搞农业”的干部,又为何在研究企业项目建设的设计图纸? 将时间拨回至去年6月,平湖市与沈阳农业大学签订了《长三角现代设施园艺产业创新研究院共建项目合作协议》。项目依托国内设施园艺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为首席专家的技术团队,建立长三角现代设施园艺产业示范园。今年3月,李天来院士团队孵化的第一个现代设施园艺产业化项目在农开区签约落地。该项目将成为全国集中展示高端设施园艺农艺农机融合轻简化生产技术,并对外输出技术和服务的总部基地,实现果蔬种植促共富的美好愿景。 “农业招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引擎,也是农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从来密不可分。企业落地签约,紧接着就是要抓好项目建设。“作为一名‘农小二’,镇农业经济发展办的一名干部,当好农业企业的‘联络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是我的职责所在。”陆益军说。 在与企业的对接过程中,陆益军发现部分企业在基地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便及时向上反馈。为了更好地支持农业企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农开区积极完善相关政策举措,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为企业建设基地提供帮助或指导。从前期的招标,到结构设计,再到项目施工,陆益军都全程跟进。小到一个变压器,大到环境控制系统的集成,他都了如指掌。陆益军表示,除了他之外,农开区的科技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市场监管、工业经济发展办等多个部门也在不断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期间不少人来找陆益军交流工作,有跟他沟通农业企业发展近况的,也有询问他在建项目进展的,话题中心总是离不开农业企业。对此,陆益军笑着解释:“其实我们都是‘农小二’。”正如他所说的,在农开区,每一名干部都是“农小二”。他们深入田间地头,钻进果蔬大棚,帮助农业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农小二”们还建立了一个名叫“农开区涉农企业服务群”的微信群聊,目前群里已有20余家农业企业的负责人。“除了我之外,人才服务、科技部门、工业经济发展办等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在这个群里,能够一站式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问题。”陆益军说。 在“农小二”这支队伍中,青年干部是主要生力军。为锻造高素质“农小二”队伍,农开区多措并举,全力推动“农开铁军新力量”建设。一方面,突出一线破难导向,选派青年干部参与驻点破难、异地交流、重点岗位锻炼等,提升青年干部破难、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抓实抓好差异化培养,根据青年干部岗位、性格、经历等针对性配对导师,截至目前已建立“导师帮带共同体”21对,进一步挖掘青年干部成长潜力。 锤炼学农业、懂农业、爱农业的“农小二”队伍,就要把各项工作更好地融入农开区新一轮的大发展中。“干部要广泛学习其他各条线的基本功来转化为自身的竞争力,也要结合自己镇街道实际来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工作的‘行家里手’,在区镇‘勇做第一,唯一和最’的新征程上凝聚奋进力量、勇担使命责任。”农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广陈镇党委书记严彬说。 王丰毅是沐璟生态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农开区一位致力于生态修复的农创客。2018年,因为要完成一个滨海湿地修复项目,王丰毅第一次来到平湖。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和平湖的缘分,远不止做一个项目这么“简单”。在平湖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这位敏锐的农创客,渐渐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一片创业沃土。因为主营生态修复,沐璟生态的选址不仅要有农田还要水塘,而农开区高新村原本保留的虾塘、鱼塘正好符合项目所需。“这里的区位优势、营商环境、政策服务等,都能助力我们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王丰毅说。于是2021年4月,他带着团队来到了农开区,成立了沐璟生态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如今,原本废弃的虾塘、鱼塘早已变成了一个个“水下森林”、小微湿地等生态修复示范区。“以前都只能给客户看PPT展示公司业务,现在他们能在这里实地感受我们的技术成果。”王丰毅坦言,落户农开区以后,企业承接的项目越来越多,遍布长三角区域。由于企业位于高新村,周边农户较多,农开区和沐璟生态还积极探索“村企抱团”发展,成立了“共富工坊”,带动农民增收。 “大地魔术师”王丰毅让我们看到了生态修复的“七十二变”,殊不知,在农开区,还有一位“农田飞行员”。他和土地最亲,却和天空最近——他就是李东亮。 2018年底,李东亮来到农开区创办了平湖千瑞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播种、喷洒农药、施肥等无人机农业植保服务,为农户解决了用工难,实现了农药减量,保护了水源和生态。 不止在田野和空中,打开手机,我们在“浙农补”应用场景里也能找到李东亮的身影。据李东亮介绍,以往政府在给农户发放农田补贴之前,都是采取抽查的形式来确认农户和农田的相关信息,比较耗费时间和人力,且最后得到的信息数据不太精准。“现在10台无人机飞3天,就可以采集到全平湖30多万亩耕地的信息数据,实现农户种植作物、地块、面积一张图管理。”李东亮说,目前,他和团队已经承接了整个嘉兴市范围内的耕地数据采集,大大提高了农业补贴的申请和发放效率。 为了更好带动周边农民一起应用无人机技术,共享科技创新红利,李东亮还在农开区开办了无人机植保培训班,成功创建省级星创天地,面向社会招收、培育、孵化农业人才,让更多有志于深耕农业发展的年轻人来平湖创业,解决了农业机械技术“没法学、无人教、干不久”的问题,实现了“老农创客”带“新农创客”的良性循环。 今年,李东亮将公司搬到了农开区的农创中心,旨在升级业务,面向社会开设新农人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农技、农机培训等,培训合格的学员,我们还会向他们颁发经农业农村局认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农机驾照。”李东亮说,目前公司新址的装修也已基本结束,预计本月就可以开始运营。 农创客们带着项目纷至沓来,成为了助力农开区现代农业腾飞的先锋力量。截至2023年底,全区已累计招引新型农业项目51个,引进硕博以上人才30名,农业硅谷智力支撑得到全面夯实。“我们将继续深化‘双招双引’,大力推进以农业特色型产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擦亮农开区的金字招牌。同时进一步推广‘T300农业科创走廊’党建品牌,促成一批产业链协作项目,不断集聚一批优质项目,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带动‘田园五镇’农业生产总值、增加值增速、科技转化率等指标显著提升。” 广陈镇副镇长王斌表示。 2015年从浙江农林大学育种工程与科学专业毕业,在不同行业闯荡多年后,2022年底,农学毕业的平湖小青年胡耀峰还是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老本行”,入职京东方旗下后稷农业科技公司,做起了“新农人”。 和我们印象中“肩挑担扛、背朝黄土”的传统农民不同,“90后”的胡耀峰身穿冲锋衣,笑容腼腆地走在金山区廊下镇京东方旗下后稷农业科技公司的植物工厂内,手里的手机是他的“新农具”。“手机上就能看到实时数据,下雨天,大棚天窗会自动关闭;光线变化,内外遮阳天幕会自动调节;气温升高,营养液会自动补给……我休息了,但是我们的系统却是不知疲倦,全天候运行的。”“自动”二字成了胡耀峰嘴里念叨的“高频词”,而“自动”背后就是京东方自主研发的设施农业智能管理系统AIPaaS系统(Agriculture Intelligence PaaS 设施农业智慧种植系统),能自动判断蔬菜生长状态、预判采收时间、AI克重识别……对小胡而言,AIPaaS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他的得力助手。“有了它,我每天只需巡视一下种植情况及巡检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就行,其余系统会全程帮忙监控和调节,我一个人就能管理13亩种植面积的大棚。”小胡说。 4月,春与人宜。位于农开区龙萌村的京东方AIoT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等投产后,平湖人小胡也将第一时间回到故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继续他的“兴农”之路。 如果胡耀峰是专业对口,那学“工商管理”的文科生汪伶俐却是在机缘巧合下才进入农业领域。作为一家占地120亩的数字化基地,工厂虽大,但人手却很少,汪伶俐是嘉兴佳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项目申报、专利申请、销售宣传、采摘包装……每一个环节都有她的身影,她总笑称自己是干杂活的“新农人”。 谈到种草莓,这个长相甜美的姑娘讲得头头是道:“草莓苗的种植手法很关键,定植时要将苗的弓背朝外,不能朝里,不然最终会影响产量……”从“农业小白”到经验丰富的“农业达人”,这归功于汪伶俐的热爱与好学,虽然是偏内勤的行政岗,但她时常会跑去大棚向技术人员询问关于草莓的各类知识:草莓能活多少年?草莓是怎样繁殖下一代的?如今,汪伶俐已是佳莓的研学授课老师,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现代农业,认识到农业科技的力量。 在农开区,像胡耀峰和汪伶俐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给农开区带来了新思维、新观念、新办法,而农开区也为这批“新农人”带去了新政策、新平台、新服务,这是一场步履不停的双向奔赴。为培育更多“新农人”,近年来,农开区先后与浙江大学中国新农村研究院、廊下镇合作筹建面向长三角的“乡村振兴学院”和“现代农创学院”,重点围绕种苗培育、无土栽培等优势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年轻农业人才。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农开区还积极打造“鑫+平”农匠学堂,聘请农匠导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农开区培育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截至目前,已为2860人次提供教学服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45人。 去年5月,农开区启动“新农人”三年培育计划,旨在培育种养加服能手、农村电商人才和乡村手艺人才。“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出各类激励政策,以‘农文旅’为主线,创新构建‘新农人’培养体系,吸引更多的人扎根农村、投身农业、筑梦农开。”广陈镇总工会专职副主席许佳慧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