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约定丨平湖九龙山“猛禽”系列报道②

  • 发布时间: 2024-09-27 09:14
  • 信息来源: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海洋局、市林业局)
  • 浏览次数:

2024年,平湖九龙山成功入选“浙江省观鸟胜地”,也是嘉兴市第一个省级观鸟胜地。平湖九龙山是浙江省内猛禽秋季迁徙数量最多的过境点,也是华东地区最佳的猛禽迁徙观测点之一,每年春秋两季,众多猛禽在九龙山展翅翱翔,开启它们的壮丽旅程。

游隼 ——空中速度之王(谭陈/摄)

外型特征:体长约38-50厘米,翼展达110-130厘米,体型中等偏大。成鸟头部和颈部为灰蓝色,脸颊具有隼类标志性的黑色条纹,背部和翅膀为蓝黑色,点缀着白色斑点。游隼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在俯冲捕猎时的速度可以达到320km/h。

分布范围:为平湖市越冬鸟类,仅在秋迁及冬季可见。分布于山区、平原、海岸等多种生境,有时也会在城市周边的开阔地带活动。

食性偏好:视力极佳,是高速俯冲捕猎的能手。食物总量的80%以上为其他鸟类,也捕食小型爬行动物及哺乳动物。

雀鹰 ——擅长“伏击”的敏捷猎手(谭陈/摄)

外型特征:体长约30-41厘米,翼展65-80厘米,体型较为小巧。雄鸟头、背青灰色,眉纹白色,喉布满褐色纵纹,下体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上体褐色,下体具细密的褐色横斑。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的在树丛间穿行飞翔。喜欢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

分布范围:常见于森林、山地、丘陵等地区,也会出现在靠近森林的城市公园和郊区。2023年九龙山秋季迁徙猛禽中共记录雀鹰193只,占迁徙猛禽总数的1.63%。

食性偏好:动作敏捷,善于在林间穿梭捕猎。主要以其他鸟类、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黑鸢 ——挂在天边的“风筝”(邹晓萍/摄)

外型特征:体长约54-69厘米,翼展135-150厘米,为中型猛禽。全身大致呈深褐色,尾较长,呈叉状;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耳羽黑褐色,因此得名“黑耳鸢”,后改为“黑鸢”。

分布范围:在平原、山地、河流附近等地区可见,城市周边的旷野也有分布,为城市中较为常见的猛禽之一,在九龙山迁徙猛禽的“大部队”中虽零星出现,但并不罕见。

食性偏好:以小型脊椎动物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一般通过在空中盘旋来观察和觅找食物,远远看上去像是风筝一般,因此“鸢”的英文名字为“kite(风筝)”。

灰脸鵟鹰 ——九龙山迁徙“主力军”(邹晓萍/摄)

外型特征:体长约40-46厘米,翼展约90-110厘米,为中型猛禽。因脸颊和耳区为灰色,因此得名;雄鸟上体暗褐色,下体白色具褐色横斑;雌鸟上体褐色更深,横斑更明显。

分布范围:常见于山地森林及林缘地带,也会在靠近山区的农村和城镇周边出现。灰脸鵟鹰是九龙山迁徙猛禽中绝对的“主力军”,2023年共记录9774只,占迁徙猛禽总数的69.07%。

食性偏好:善于利用山林地形捕猎。主要以鼠类、其他鸟类、蛙类等为食。

黑翅鸢 ——悬停大师(戴凌/摄)

外型特征:体长约30-33厘米,翼展约75-82厘米,体型小巧。整体为黑白配色,为猛禽中比较容易识别的种类;全身大致为白色,肩部有黑色斑块,翅膀为黑色。

分布范围:黑翅鸢在大部分地区是留鸟,也是城市中仅次于红隼的较为常见的猛禽之一。在平原、湿地、农田、城市郊区等生境均有分布。

食性偏好:常停在电线或树顶,或在空中盘旋,会鼓动双翼在空中悬停,发现猎物时俯冲向下。肉食性,主要食物为啮齿类、小鸟等小型脊椎动物以及较大的昆虫。

苍鹰 ——威猛猎手(邹晓萍/摄)

外型特征:体长约46-60厘米,翼展约100-130厘米,体型较大。成鸟上体为灰褐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间横纹;飞行时,双翅宽阔,翅下白色,密布黑褐色横带。

分布范围: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带,也见于山地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小块林内。

食性偏好:食肉性,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视觉敏锐,善于飞行。白天活动,夜间休憩。性甚机警,亦善隐藏。通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洪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