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才融合筑高地 为企“定制”育英才
——解码平湖产业人才学院产才共赢新实践

  • 发布时间: 2025-05-14 08:55
  • 信息来源: 今日平湖
  • 浏览次数:

近日,浙江康普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迎来了第四批由平湖产业人才学院“定制”的40位学员。“去年开始,一批批经过系统化培训的人才陆续入职企业,给企业带来了生产效率提升、用人成本降低等实实在在的好处。”康普瑞公司负责人杨甫东难掩开心。2024年初,企业还在因为招不到好用的人才而烦恼。伴随平湖产业人才学院建设的深入推进,康普瑞成为了新型产才融合共培模式的受益者。

原因何在?顺着产才学院的建设思路,我们找到了答案!产才学院培养的人才业务能力扎实、职业素质良好、工作成效显著,达到了“进来能用、留得长久”的企业预期。据统计,通过产才融合培育模式培养的人才,企业留用率达90%,平均在企业服务年限稳定在1年以上,有效解决了企业人才流失率高的难题。

近年来,平湖围绕“3+3+3”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向,聚焦企业用人需求,探索推动由政府主导,携手多家机构、多家龙头企业共同打造产业人才学院,靶向特色产业人才培育与储备。学院下设智能制造、新材料、时尚产业、现代农业四个二级分院,依托“虚拟化平台+实体化运作”,以共有的价值认同和利益为纽带,提供企业与人才全周期定制化服务。

“我们算过一笔账:一个精密制造岗位从社会招聘到完全胜任需3至6个月培养期,而学院输送的人才可直接上岗,为企业节省至少3万元/人的培养成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臻用数据点明这一模式的价值。平湖产业人才学院正是基于这种需求导向机制,在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精准对接上牵线搭桥,成功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让人才“活水”持续涌入产业升级赛道,为平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与持久活力。

共培模式的成功,在于串联精准对接的培育链条。“产业人才学院就像企业与人才的‘成长伙伴’。”浙江工匠培训有限公司平湖分公司负责人林建东介绍说,在多元化主体、开放共治体系的牵引下,学院可精准提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留任的全周期定制服务。为破解联盟体间人才流动“壁垒”,学院还独创“123N”特色保障体系,从互动机制、人才标准、自治公约、政策支持等方面规范运作,确保人才培育的连贯性和人才资源配置的高效性。

共培成效的显现,见于产业与人才的双向赋能。以“产业需求清单”倒推课程设计,将通用技能、职业规划、产品工艺等核心内容融入教学体系,由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授课,通过理论讲授与实操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教学与岗位需求匹配。除了课堂内的学习,学员还将前往产业学院企业联盟内公司实习。整个培训周期为6个月,学院将整合产才学院评估、市人力社保局人才认定、学员学校成绩单,出具结业报告,为企业留用人才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有晨光电缆、德西福格等多家企业预约下半年学生名额,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深化培育形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共培实践的成果,投映在人才价值的跃升。“培训时学院提供住宿,实习后公司包食宿还有可观的工资,这种实实在在的关怀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平湖引才的诚意。”目前正在嘉兴领科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实习的学员小倪说,更令他倍感信心的是,公司为员工设计了明晰的晋升路径,能够实现从普通员工向管理层的跨越。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沈艳珺告诉记者,人才培育背后更是一场精神价值的深度滋养,在产业学院制度体系的支持下,人才不仅能获得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能沿着成长“阶梯”向上攀登,收获归属感与职业尊严。

眼下,这座“没有围墙”的产业人才学院,正以精准对接、全链服务的实践,为人力资源市场的高效运作写下生动注脚。据统计,目前学院已吸引27家龙头企业入驻联盟,并与省内外高校建立深度合作,累计输送人才逾300人。

城因才而兴,业因才而盛。“未来我们将以产业人才学院为载体,积极探索构建跨区域产业人才联盟体系,持续扩大企业联盟‘朋友圈’,打造互联互通的人力资源大市场,通过打破区域壁垒、整合优质资源,为平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市人力社保局党委书记、局长,平湖产业人才学院院长朱磊如是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