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共享流动 博创助力发展
平湖加快推进“教科人”协同创新

  • 发布时间: 2025-05-16 09:27
  • 信息来源: 今日平湖
  • 浏览次数:

在浙江明斯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荣誉陈列室里,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的奖杯熠熠生辉、格外醒目。奖项的含金量,不仅是明斯特自身实力的见证,更映射出平湖在推动教科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依托博士后力量推动高校和企业协同发展,书写“产业与学科共振、人才与科技共生”的一个个生动故事。

是什么原因让明斯特在这一颇具影响力的大赛中脱颖而出?“博士团队功不可没。”明斯特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赛事筹备和比拼过程中,公司核心团队充分发挥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专业优势,超前研究、差异化推进,凭借着新材料领域的深厚积累,让“3D打印增材制造与光刻胶新材料”项目在6206个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

博士群体作为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其培养和发展对于地区创新能力提升意义非凡。近年来,平湖围绕产业链,编制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高端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等细分领域人才需求目录和高层次人才目录,并加大专业领域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形成了“产业需求精准定位、人才目录动态匹配、高端智力高效集聚”的创新生态闭环。

在良好人才生态的滋养下,平湖博士后工作成果显著。今年2月,高正新材料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这是继星月药物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站。目前,全市21个工作站已累计招收博士超70人。

以政策为“引擎”,架设创业创新桥梁。平湖深化“平妈妈”特色服务品牌,构建全链条政策扶持体系,为博士群体创新创业注入强劲动能。在“引”的环节,以优厚政策吸引人才,提供租房补贴、人才生活补贴等,解决博士生活后顾之忧;在“育”的方面,联合省博士后联谊会打造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加大科研保障服务力度,为他们提供学术交流、政策咨询、项目辅导等全方位服务;在“留”的阶段,鼓励博士后将科研成果与企业深度融合,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人才留企。

以嘉兴富瑞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例,85后博士赵兴雷在“平妈妈”式的服务保障下,短短几年组建起30余人的硕博研发团队,并连续每年投入产值的10%-15%用于研发创新。公司拥有40余项纳米纤维制造的核心专利技术,并能保持每年5-10项新产品的上市。

以平台为“纽带”,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去年8月,由富瑞邦与东华大学共同成立的浙江东华纳米技术研究院投入使用。“校企协作模式,让我们的研发项目平均缩短50%的攻关周期。”研究院团队博士后陈馨艺分享道。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累计开展纳米纤维材料等相关研发项目10余项,吸纳博士10余名,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30余人次。除了浙江东华纳米技术研究院,华师大·润泽研究院产教融合示范平台等一批校企平台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中。

同时,平湖创新“编制在学校、服务在企业”的“校企博士共享”机制,打造“人才共育、资源共用、项目共研、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五位一体发展格局,让博士人才在“跨域流通、协同创新”中提升科创动能、实现区域产业升级。

以需求为“坐标”,推动校地合作共赢。聚焦企业技术难题突破和名校优生社会实践双向需求,平湖持续推进清北等名校优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人才”与“产业”的靶向对接。自2013年活动开展至今,累计已有400余名名校学生来平任职及社会实践,帮助全市90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90余个。去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平湖基地还获评五星级基地,成为浙江省首个获此荣誉的县级市基地。

面对全球创新浪潮,立足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关键节点,平湖将以博士后工作站为强劲引擎,贯通深度融合的创新链,打造长三角“教科人”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平湖样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澎湃的“智力驱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