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博”出精彩

  • 发布时间: 2025-05-19 08:40
  • 信息来源: 今日平湖
  • 浏览次数:

对一座城市而言,博物馆是保存人类创造力与历史记忆的宝库。透过博物馆,我们可以“一眼千年”,感受悠长文脉经久不衰的魅力。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主会场在平湖启动。为期两天的活动,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了“可逛、可玩、可购”的文博魅力,想象中严肃古朴的文博文化,也展现出了新时代的活力,收获了一群年轻的粉丝。

从中可见,在人民群众中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那么大家为何热衷去博物馆?博物馆里又有哪些魅力?我们不妨一一探究。

成为全省活动主会场,这对县级博物馆来说,并不容易。那么平湖市博物馆凭什么能够承接此次活动,成功迈进省内博物馆“第一梯队”?

底蕴深厚。平湖市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建筑外观灵感来源于庄桥坟遗址出土的良渚石钺,厚重的石材与下部的玻璃营造出悬浮式的建筑效果。玻璃大厅,融入“折扇”意象。2022年投入使用的平湖市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近8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4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2000件。到目前为止依旧是全省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规模最大的县市级综合博物馆,馆内馆藏文物数量以及珍贵文物数量在全省同类馆中位居前列。

活动出彩。“平湖市博物馆开放、包容、亲民,通过自助型的游览和文创产品,让游客既能玩、又能学,真正理解文物的意义,获得精神享受。”这是参加了此次主会场活动后,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馆长林杰的深刻体会。正如此次主会场活动中,通过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将历史文化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平日里,市博物馆也打造了暑期“博物馆之夜”这样的爆款文化产品,引入了沉浸式实景解谜游戏,设计了博娃当当卡通形象IP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激发公众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提升了全民文化素养。

游客热闹。两天时间,1.3万人次,平湖市博物馆无疑是这一段时间全省文博事业中的顶流。而我市博物馆的热闹从来都不止于此,自2022年9月开馆以来,市博物馆已累计提供近800场讲解服务,接待观众近35万人次,更是承担起了校外研学基地的重任,到目前为止,已开展了355场研学活动。这个平台,早已成为了延续城市文化根脉、弘扬城市文化精神、传承城市文化基因的有力载体,被列在了来平湖必打卡的清单中。

透过平湖市博物馆,能够看到快速变化中的博物馆未来。而这一切的背后,都凝聚着平湖市博物馆“开门办馆”的理念。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最近的市博物馆内十分热闹,浙江规模最大的造像艺术专题展就在这里展出,此次展览集结了省内34家博物馆珍藏的180件(组)造像精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短短一周时间,已有超1万人参观。新馆开馆以来,这样的大型展览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丰富了平湖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将外面资源“引进来”,这几年,平湖也积极“走出去”,将平湖的馆藏文物送到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地,提升平湖文化的知名度和辨识度。去年,平湖市博物馆馆藏的43枚精美铜镜走进新疆哈密展出,促进了两地的文化交流和互通共融。

持续激发群众热情。目前正在开展的造像艺术展中,市博物馆巧用了灯光、墙体等元素,营造了浙江灵山秀水的意境,将文物更灵动地展示到了游客眼前。而这样的小巧思,也始终贯穿在市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在文创商店买一个解谜游戏,就能在馆内与虚拟NPC交流、寻找展厅线索、挖掘文物知识,边玩边学,对文物知识的理解也更深。”游客张天琪口中的解谜游戏就是平湖市博物馆今年新推出的体验类游览新模式。这几年,市博物馆创新开发了游客点单模式,开展了当当带你看展,平博课堂、平博讲堂、平博影院等多种多样参观体验形式,更是打造了具有平湖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集合地,营造了既有亲和力、又有趣味性的游览氛围。

全面延伸文化触角。这几年,除了平湖市博物馆、吴一峰艺术馆、陆维钊书画院、李叔同纪念馆四家国有博物馆,我市还有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这一高品质的民办博物馆,以及16家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在建设乡村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力求将每一个博物馆都打造成市民游客身边的高质量文化家园。”(上接1版)

平湖市博物馆馆长张蜀益说,比如位于曹桥马厩村的桥文化记忆馆,从展馆的规划设计、馆内展品的收集都进行了精心准备,整个展馆内图文并茂,还辅助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详细展现了平湖的古桥发展史,充分展示江南桥乡的典雅和灵秀。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博物馆就像一片“文化绿洲”,给人一处宁静、放松的场所,感受文化浸润内心的充实。那么,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创新呈现形式。这几年,博物馆早已成为市民游客心灵的归宿,让“宝藏”展品走出“深闺”、提高“能见度”,还需要更多形式上的创新。一方面需要完善馆内服务设施,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吸引更多人入馆参观;另一方面,也要让文博事业尝试走出场馆,比如将展陈搬到线上,设计社教课程等,让文物拥抱更广阔的天地,为公众打开新的精神文化空间。“此次的活动让平博走到了大众面前,我们也将把握此次机遇,继续加强馆藏研究和对外开放,提升平博的知名度。”张蜀益说。

加强文旅融合。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早已实现了从对“物”的守护,到对“人”的关注,再到致力于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样的全过程。此次平湖加盟了“浙江省文澜阁博物馆商店联盟”,为后续文创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结合“渺渺大象——浙江古代造像艺术”展,平湖市博物馆从黄岩博物馆上新了一批色彩鲜艳的文创手办。“我们也在继续设计更多的文创产品,计划将更多的馆藏转化为文创IP,提升博物馆的自我造血能力。”张蜀益说,除了文创产品的开发,平湖市博物馆也将继续做强“博物馆之夜”等文化品牌,打造4A级旅游景区,全面提升游客体验感,推动博物馆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引擎,实现博物馆与城市发展的有效互动。

提升观赏趣味。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双向奔赴,是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实现这一切,需要不断提升文物观赏的趣味性。不妨借助AR眼镜、三维扫描等科技手段,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融入市集、演艺、非遗展示等新元素,让“冷冰冰”的文物充满烟火气,拉近参观者与文物间的距离,帮助参观者跨越文化背景差异,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文化认可感,增强文化自信。“目前,我们也正在与第三方公司洽谈合作,计划在博物馆内加入更多的沉浸式互动场景,让大家在博物馆也有更多的体验感。”张蜀益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