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馆”焕新再放清辉
平湖李叔同纪念馆将于本周末对外开放
|
||
|
||
在东湖畔,有一朵“莲花”,它是城市记忆的扉页,是文化血脉里最温润的一段流淌。经过一年多的提升改造,这周末,平湖李叔同纪念馆将重新绽放。 那么,焕新后的李叔同纪念馆又有哪些看点呢?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焕新故事?昨天,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穿过一楼的大厅,李叔同纪念馆二层是此次提升的重头戏,只见动态沙画剧场的大屏上,生动地演绎着“津门岁月,家风启蒙”的场景;互动钢琴弹奏处,市民可以在现场弹奏《送别》等学堂乐歌;半包围的全息投屏上,重现着李叔同“念佛不忘救国”“最后之胜利”的家国情怀……以数字赋能,馆内浓浓的“科技味”让人顿觉眼前一亮。站在莲瓣内,在沉浸式的体验之下,恍若穿越时空,跟随着李叔同的脚步来到民国时期,开启了一场与永恒风骨的深情对话。莲瓣切换间,又仿佛身临其境地体悟着不同时期的李叔同艺术生涯和成就。 据悉,李叔同纪念馆作为平湖文化地标,自启动提升工程以来,以“释放建筑美学能量,重构人文叙事空间”为核心,对建筑立面、灯光系统及基本陈列进行全面升级。焕新后的李叔同纪念馆以“凡事认真,勇猛精进”的人格精神为主线,共分为《孝悌·平湖后生》《清凉·律宗祖师》等7幕。新馆整合了最新的李叔同研究成果,公布了以往没有展出的民国时期孤本,共展出《袭红轩印翠》《国学唱歌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等民国珍稀资料30余件,文物4件(套),进一步凸显纪念馆馆藏文物的价值,勾勒出李叔同“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生命哲学。 此次李叔同纪念馆得以焕然新生,背后不仅汇集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更耗费了无数人的心血。对于平湖人来说,这方如莲的天地,早已成为涤荡心灵的净土,但随着年代久远,建筑的安全性与传统的展陈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当下人们的追求,让这方精神净土重现生机,已然刻不容缓。 “早在2016年,我们就有了改造的计划,当时社会各界人士都非常关注纪念馆的提升。”平湖李叔同纪念馆副馆长钱江鸿说。提出想法,马上行动,为了使最后的展陈在顺应时代的情况下,更符合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李叔同的文化与精神,平湖李叔同纪念馆研究团队走访上海、天津等地收集各类资料,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各界代表探讨研究,最终于2019年正式启动文本大纲的设计。 万事开头难,却也是当代人对“凡事认真,勇猛精进”的生动诠释。文本大纲、形式设计概念方案、施工阶段深化方案……“仅是方案确认,就经历了上百次的修改,很多次甚至是颠覆性地推倒重来。”钱江鸿说,2021年10月是让她记忆深刻的一段时间。当时因为设计理念、叙事手段等要改变以往传统模式,实现数字赋能,原设计方案需要全部推翻,从零开始,这对研究团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但研究团队的成员们没有抱怨没有放弃,立刻又重新投入到新方案的设计讨论中,也正是他们这份精益求精、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们得以再见李叔同纪念馆的恢弘典雅与厚重历史,使李叔同的艺术魅力和人格精神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为了一个馆,奔赴一座城。在这样的期待下,5月10日将迎来平湖李叔同纪念馆焕新启用仪式,5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