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架起“连心桥”
曹桥板凳议事会 巧解群众烦心事
|
||
|
||
夏日傍晚,曹桥街道野马村村部前的小广场上,几张小板凳围成一圈,村民摇着蒲扇围坐在一起,一场“板凳议事会”正在热烈进行中。“有些村民房屋翻修后产生的建筑垃圾没地方处理,就随处堆放。”“堆放在路边很影响路面整洁,有什么办法吗?”村民你一言我一语,道出心中的困扰。 担任此次“板凳议事会”的野马村“微领袖”杨瑛一边倾听着大家的意见,一边认真记录。随后,她将意见反馈给村委会,经讨论迅速形成方案。最终决定在村委会附近设置建筑垃圾集中投放点,并由村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宣传环保知识。如今,曾经堆放废料的道路变得干净整洁。“这个议事方式很好,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实在。”百寿村村民张根发感慨道。 这样在村口闲聊中解决身边小事的生动场景,其实是曹桥街道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板凳议事会”。过去,传统的“会议室+文件宣读”议事模式僵化,群众参与度低,社区治理中环境整治、邻里矛盾等琐碎问题难以快速响应。为破解这一难题,2023年曹桥街道创新推出“板凳议事会”,用几张小板凳搭建起基层治理新平台,让微领袖和居民围坐在一起,集思广益解决实际问题。 “‘板凳议事会’打破了传统治理模式的壁垒。没有正式的会议程序,没有严肃的座位安排,大家像拉家常一样畅所欲言,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极大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曹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严良说,其议事流程也十分接地气,前期利用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群众关心的公共事务后,通过微信群、口头通知告知会议时间、地点和议题。 为保障“板凳议事会”常态化运行,曹桥街道还从各村社挑选热心公益、有号召力的村民担任“微领袖”。他们负责召集讨论、整理意见、反馈方案并跟踪回访,形成“收集—商议—解决—反馈”的治理闭环。目前,活跃在各村社的“微领袖”稳定在30人左右。 这些“微领袖”不仅主持议事,更有效带动了村民自治。百寿村“微领袖”徐建芳在去年6月的“板凳议事会”上提出独居老人照料难题。经过“板凳议事会“的讨论,去年年底在街道的支持下组建起了“邻里互助志愿队”,这支队伍里不仅有村里的“微领袖”,还有被“微领袖”带动起来自发参与自治的村民。他们定期开展“敲门行动”,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检测等服务。目前志愿队已上门3650余次、参与志愿活动时间达700小时。“有次我糖尿病发作导致呼吸困难,多亏上门的志愿者及时发现送医。现在每天都有人来敲门问问情况,心里特别踏实。”今年78岁的百寿村村民丁奶奶对“敲门行动”深有感触。 “板凳议事会”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平台,更是基层治理的“温度计”和“风向标”。“几张小板凳,一壶热茶,承载着村民的期盼与智慧。板凳议事会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有效提升了治理效率和居民满意度。”严良表示,该模式自推行以来,已累计解决基层问题百余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