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共富密码” | ||
|
||
■记 者 居丹荔 通讯员 陶佳迪 李凤超 纪亚千 沃土耕新处,擎起共富伞。 夏日的平湖大地,处处涌动着蓬勃的生机: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拔地而起,一车车新鲜果蔬驶向远方,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满怀对未来的期许。这些充满希望的场景,正是平湖探索共富大棚的丰硕成果。 2024年6月以来,平湖已累计建成共富大棚1700余亩,带动村集体增收约1000万元,吸纳农民就业200余人。作为强村富民的重要载体,一个个共富大棚里,有着怎样的“共富经”?这条共富路,如何才能走得更加宽广? 一 共富大棚,是农业转型的新路径。从去年开始,平湖就以强村富民为出发点,开展共富大棚建设。今年,平湖还根据共富大棚建设成效和实际需求,梳理出8种高效种植模式。如今平湖的共富大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模式创新。去年,我市出台了《支持“共富大棚(田园)”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由村集体、运营公司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共富大棚”建设,创新构建了“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 “村里整合土地和资金,再与农业主体合作建设,届时按照比例分红。”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李春念说,共富大棚采用“合作共建”的模式,通过整合政府部门、村集体、农业企业、市场渠道、农户各端需求和资源,推动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企业增效益、农业增动能。 资源整合。小片的农用地,聚合到一起,激发的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更大能量。“之前开展农业作业,都是零散的土地,管理困难。此次全镇统一规划,区域面积广,投资建设更便捷。”平湖市缘绿生态农业科技园负责人沈根付说,如今农业用地聚点成片,不光建设成本更低,后续的管理机制也能更加完善、统一。当前园内在建的共富大棚区域面积达到了533亩,目前80%左右的大棚已经完成基础搭建。 亩均提升。“夏果—冬菌套种”预计亩均产值6万元,“番茄—玉米轮作”预计亩均产值5万元……共富大棚通过合理高效的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亩均产值。比如这段时间,林埭镇群丰村的共富大棚里,小番茄迎来了丰收。“番茄收起来,养养地,我们还要再种一季玉米。”浙江大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印文彪早已对共富大棚做好了下一步的规划。粮菜轮作模式,既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化利用,且亩均产值比起传统农业种植翻了几倍。 除了轮作模式的创新,目前建设的共富大棚还具备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环境控制、园区管理等智能化设施,能够实现全自动管理,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并提高产量。 二 共富大棚,重点在“共富”,立足点是全面缩小“三大差距”。那么平湖共富大棚所带来的“共富”体现在哪儿? 村集体增收了。去年,全市建成共富大棚1558亩,今年计划再建1500亩。尽管各村与企业主体之间合作方式有所不同,但整体收益基本能够维持在投资的8%左右。比如林埭镇群丰村一期投资650万元,已按照7.5%的固定分红,在去年年底分红了48.75万元。“到今年年底,如果共富大棚运营得好,还能二次分红。”看着不断运输着小番茄的大棚,群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红强满是欣喜。 去年下半年,平湖发布共富大棚的政策建议,群丰村第一时间响应,拿出176亩土地与大印农业合作建设,并于今年建设完成并种上了第一季小番茄,如今已经快完成收获。现在村里的第二期共富大棚也已启动建设,两期总投资1400万元,届时,每年共富大棚的收益就至少有100多万元,村集体的“蛋糕”越做越大。 村民富裕了。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如今平湖的共富大棚里,几乎都有来自本村及周边村村民劳动的身影。“来这里打工,活儿不重,每天有100块钱的进账。”在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棚里,75岁的陆忠良在地垄行间忙活着,这几年,他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 共富大棚在投资入股时,就充分考虑了农民增收。缘绿农业在建的共富大棚,有220万元资金来自全镇的低收入家庭,运营后,每年会按照10%的收益分红。林埭镇群丰村的共富大棚将村民的土地按照每亩1000元的流转价格入股,村民每年享受10%的收益分红。“薪金”+“租金”+“股金”,共富大棚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产业兴旺了。共富大棚模式为企业未来发展打开了思路,拓宽了销售新渠道。比如绿迹农业已在3个镇街道,建设了20个基地,拥有1000亩左右的共富大棚。规模化种植推动了农产品的销售。今年,绿迹农业产出的沙培芹菜,与开市客等大型商超合作,高品质、大批量的合作,让价格比普通芹菜的批发价高出20%左右,极大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缘绿农业计划将新建的共富大棚与其他农户合作共享,统一规划种植、统一销售产品,通过规模化效应打开市场,实现共赢。 三 共富大棚,拓宽了创富新渠道,激发了强村富民“源动力”。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是共富大棚长久发展的应有之义。 风险规避。共富大棚项目通过先进的设施农业,为村集体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造血”系统,让村集体、村民等都搭上了“共富班车”。然而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当规模逐步扩大,所需承担的风险也随之变大。“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我们也在谋划引入金融支持。”李春念说,如果在共富大棚建设时,就引入保险参与评估与支持,那么当农业主体的产量、产值受到影响时,可以由金融保险为村里及低收入农户提供保障,既提升了共富大棚建设的精准性,又能让农业主体发展无忧。 产业拓展。当共富大棚的规模逐渐扩大,产量也随之增加,在贩卖新鲜果蔬的基础上,拓宽产业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如今,大印农业通过水果采摘及番茄汁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增收。“我们也鼓励农业主体开展深加工,发展更深层次的农业。”李春念说,农产品的深加工,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都是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不光能解决产量过多的难题,也为农产品增加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 汇聚合力。如今,大部分共富大棚还处于村与农业主体单向合作的状态,如何打破各村之间的产业发展壁垒,形成片区式、集群式发展,是实现共富的方向。“此次缘绿农业建设的共富大棚,是与新埭镇的强村公司合作,由9村共同出资,共享收益。这也是我们后续主要推广的模式。”李春念说,未来,平湖也计划打造“政府补助+集体出资+低收入农户入股”投资模式,统筹土地、资金等资源,进一步减轻村集体资金负担,让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