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BA”,不只是球赛 | ||
|
||
这个夏天,比天气更热的是“浙BA”的热度。“草根”球员、优惠票价、家门口观赛,城市间铆足劲较量的气氛,篮球带来的“热浪”席卷全城。 球场内的呐喊与拼抢令人热血沸腾,场外那些“花式整活”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篮球赛,热了体育、火了消费,也树立了“平湖文旅”的鲜明形象。 一 群众性、草根性,“浙BA”一出生就有一个胎记:这是群众性的体育赛事。职业球员免进,就是要老百姓“我的地盘我做主”,于是这场属于全民的体育狂欢注定不平凡。 场上燃。白天是工厂质检员,是银行职员,是在校大学生,到了晚上,摇身一变,成为球场上最亮眼的“球星”,“浙BA”平湖队,“80后”“90后”老将带着“00后”新生代,为大家奉上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赛事。对阵桐乡队,球员朱毅敏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连续打入两个“2+1”,奠定胜局;对阵嘉善队,球员张磊在最后时间里,低位单打突破重重防守,为球队拿下关键2分……一个个精彩的进球,燃爆全场,也刷新篮球记忆。 赛事开始后,队员每晚忙训练、定战术、磨配合;两位教练也是夜以继日研究对手、琢磨制胜之法。“场上闪耀的只有几人,但场下的训练没有一人落下。”主教练张健林说,队员潘鑫元赛前手指脱臼,没能上赛场,但仍在训练中帮助队友提升;白天在杭州、上海等地赶通告的明星球员张宁江,晚上也按照训练时间抵达训练场。正是这份凝聚力,让球队从最初的略显陌生,到最后的特别契合,成长为观众眼中那支热血团队。 场下热。从第一场的5分钟抢完球票,到最后一场的“秒没”,短短半个多月,“浙BA”在平湖彻底火了。每场比赛,现场都座无虚席,“平湖加油”的呐喊声能掀翻体育馆屋顶。市少体校副校长王锋磊曾是一位专业排球运动员,参加过上百场专业赛事,用他的话说,这样的观赛盛况,也仅在全运会赛场上见过。 “浙BA”让更多优秀球员走进大众视野。赛后,不少球迷拿着球衣、海报、明信片涌入球员休息室求签名、求合影。球迷孙玲用相机记录了许多精彩瞬间,“我要到了所有队员的签名,我会好好珍藏。”她说自己的篮球梦在这个夏天实现了。 此外,赛事还吸引了近50个赛事合伙人,覆盖购物、餐饮、住宿、教育等诸多领域。本地商家也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场属于“草根”的赛事狂欢助力。 场外火。这个夏天,火的不只是篮球。林埭的棒球场上,从海峡杯到2025年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U10组比赛,一群少年挥动球杆,在空中划出精彩的抛物线;苏州的绿茵场上,“平湖小将”足球队首次出征全国赛事,取得优异成绩;平湖的绿道上,跑步打卡市民越来越多。平湖各镇街道也陆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新埭镇的“四季运动会”,乒乓球、游泳、篮球等赛事轮番上演;广陈镇在上周末刚刚结束了一场浙沪同台竞技的“村BA”,为小镇注入蓬勃朝气。 二 轰轰烈烈的“浙BA”,让我们看到,体育消费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动力。在“浙BA”火爆的同时,城市“文体旅商”消费也随之活泛起来。 店铺得流量。赛场内外,共发放各类消费券面额近500万元,预计拉动消费千万余元;赛事场外,“平湖文旅市集”的60多个摊位,实现创收10万余元;随票送出1.1万余福利券,可到全市20多家赛事合伙人单位享受消费折扣……“球赛流量”不容小觑。 赛事合伙人最有发言权。野串烧烤是赛事合伙人之一,比赛期间最多的一天店里接待了5桌凭票根前来的消费者。“纯粹想支持家乡球队,没想到赛事引流转化率极高。”店老板葛晓宇说,目前店铺在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上收到众多好评,引流效果还在持续放大。而为场内观众提供非遗美食的华大头蟹壳黄,赛事期间店内销售量增长近20%, 其中不少是外地客户。 产品很出圈。优质的“天露”系列、“马铃”系列平湖西瓜作为获胜队奖品赠出;平湖产新款童车亮相赛场惊艳四座;平湖队球员海报、明信片、球员签名的纪念球衣等成为最强应援周边……平湖好物也搭乘赛事快车,走入消费者的视线。 最近,因助力了“浙BA”赛场,平湖市广陈镇雨豪家庭农场出产的西瓜、葡萄彻底火了,负责人陈桂宝介绍,她家的40亩大棚,能在这个季节日产400斤水果,往年滞销的果子都会以低价整体批发出去,而今年却供不应求。“没能抢到‘浙BA’票,吃个‘浙BA’同款西瓜也不错。”赛场外,一名购买者道出热销原因。 文旅有“看头”。城市发展文旅,关键在群众来不来玩、玩没玩好。通过“浙BA”,这个夏天更多人认识了平湖、来到平湖,体验之下,我们当得起“五星好评”。 每张票根都成为“跟着赛事游平湖”的通行证。凭此可在九龙山东沙滩游乐营地、莫氏庄园、澳多奇农庄三大景区享受门票免费或优惠。截至7月21日,三大景区已回收票根540余张。“仅花9.9元买票,我不但看了球赛,还免费游览了莫氏庄园,连吃住都享受了折扣。”上海游客汪洲说,入场时领到的众多优惠券还没用完,这个暑假她打算“二刷”平湖。对于平湖文旅的这波“操作”,汪洲直呼“十分超前”。 线上“玩梗”、赛场集锦、明星助力,让赛事期间的平湖强势“出圈”。据不完全统计,线上宣传曝光量超200万人次,不少本地文旅“亮点”也被巧妙植入视频。其中,让市文旅体局干部胡立松“打飞的”去上海接球星姚明的“玩梗”短视频最为火爆,无形中将全程约85公里的“平湖到上海浦东低空载客航线”融入其中,成为有力“软广”。 三 “浙BA”预选赛的赛事已落下帷幕,但球迷的热情还在,如何做好“浙BA”后半篇文章?平湖还需不断探索。 持续释放赛事热度。“草根”球员已变“民星”球员,保持热度,就离不开球员这一重要资源。根据初步消息,我市将有3位队员进入“浙BA”城市争霸赛。对此,市文旅体局将利用线上直播和3个外场直播点平台,突破“非主场”限制,进一步叠加消费场景,持续将赛场激情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消费热潮。“目前发放的近500万元面额的消费券,还在‘使用有效期’内,仍是撬动消费的重要杠杆。”市文旅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朱贞说。 利用好球员人气,做好本地文旅推荐同样也是题中之义。 接下来,部分年轻球员将参与我市组织的“三人篮球赛”。市文旅体局计划以此赛事热度为契机,推出训练开放日活动,满足球迷期待。同时,正筹划拍摄《跟着球员游平湖》等主题文旅短片,期待更多“自带流量”的球员化身城市文旅推荐官。 复制推广“浙BA”模式。“浙BA”的一炮而红,根植于大众对群众体育的深厚热爱与广泛认同。其实,我们身边不乏类似赛事,如周末足球四级联赛、农民棒球赛等。若能充分吸收转化“浙BA”的样本经验,下一次的“破圈”盛况指日可待。 “所谓‘浙BA’模式,其实需要全流程的运营和拓展跨领域合作。”朱贞说,抓住大众“爱玩儿梗”的特质,可在赛前制作引发话题、激发群众热情;赛中深挖精彩片段、释放体育之美;赛后“接驳”消费、培育消费习惯。同时也将尝试多部门协同合作,将观赛停留延展为深度城市体验,让赛事价值在时空维度裂变生长,激发出以体育为媒、文化为韵、特色产业为基的文旅体融合澎湃动力。 善用赛事合伙人资源。“浙BA”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赛事合伙人的鼎力支持。赛事期间,“跟着赛事品美食”“跟着赛事去购物”等活动,将本地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场景与赛事深度嫁接,充分释放了商旅文体融合的乘数效应。 主场赛事虽已落幕,但赛事合伙人的“朋友圈”决不能就地解散,需持续释放其潜力。 “近50家单位组成赛事合伙人团队,已更名为‘文旅合伙人’。”朱贞说,我市将在合伙人与本地文旅、合伙人与合伙人之间搭建桥梁,期待把群众体育、城市文化、区域旅游、休闲消费、地方产业“揉”到一块,让文旅流量与消费增量双向奔赴,推动消费旺起来、产业兴起来、发展活起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