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秋菇上市销售难,新仓供销社借锅煮菇,将其加工成盐水蘑菇,解决了蘑菇保鲜问题,也解了菇农的心头之忧——
“借锅”煮出新路子

  • 发布时间: 2025-07-07 08:29
  • 信息来源: 今日平湖
  • 浏览次数:

【时光记忆】1989年的秋季,是蘑菇丰收的季节。每天上午,新仓供销社的蘑菇收购点里就挤满了菇农,一旁的筐里、篮子里堆满了待加工的蘑菇;下午,新仓供销社的成员们将蘑菇用手推车一车车拉到加工点;晚上,成员们借用蘑菇收购点、新仓供销社、农机厂食堂的“老虎灶”,一锅一锅地煮盐水蘑菇,那个秋天,镇上飘着浓郁的盐水蘑菇味,久久不曾散去。

在这个本是蘑菇大丰收的时候,菇农脸上却不见笑容。“当时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以中国蘑菇罐头存在所谓的‘葡萄球菌肠毒素问题’为由,冻结中国蘑菇罐头进口,随后几个中国蘑菇罐头进口国跟随采取措施,我国的蘑菇业降至冰点,新仓的蘑菇业也难逃命运。”市供销社(农合联)五老工作室成员陶良根说,但在1989年以前,蘑菇业却是另一番光景。

1979年,新仓供销社从上海金山引进菌种,在新仓、新庙两地试种蘑菇,开启了平湖蘑菇生产的篇章。1981年,新仓供销社与上海梅林食品厂签订购销合同,成为外贸出口蘑菇罐头原料的生产基地,蘑菇栽培逐步扩大到全县。1984年,平湖县供销社组建成立了平湖县食用菌公司,负责全县食用菌的生产和销售。1987年,新仓蘑菇栽培面积突破7万平方米;1989年,全县蘑菇栽培面积24万平方米,达到高峰。“产量高了之后,单靠上海梅林食品厂收购,存在滞销风险。于是新仓供销社联系浙江三门、安吉等地的蘑菇加工厂来新仓设点收购。”陶良根说,在蘑菇栽培最高峰的时候,形势突变,让当时的菇农措手不及。

“蘑菇卖不出去都要烂掉了,怎么办?”“我还贷款建了新的菇棚,都要赔了。”……鲜蘑菇采收后保存时间只有一到两天,这让菇农万分着急。出口受阻,收购受限,菇农的蘑菇该何去何从?为了保护好新仓农民的利益,新仓供销社想出了煮盐水蘑菇的办法,将收购上来的蘑菇进行粗加工,从而延长蘑菇的保存时间。

那段时间,新仓供销社陆续收购了580吨鲜蘑菇,漂洗、腌制、煮沸、装桶……20多人夜以继日地加工盐水蘑菇,最多一天加工了30多吨。“只有等晚上食堂空了,才能借用地方来加工,那个时候大家都在抢时间,毕竟鲜蘑菇不等人。”陶良根说。制作成盐水蘑菇只能将保存时间延长至一到两个月,还需尽快推销出去。于是新仓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分赴平湖县里及周边地区的食堂、宾馆,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所有的盐水蘑菇都被卖完。至此,这一年的“蘑菇危机”被解除。

新仓供销社的这一做法也为随后解决新一轮蘑菇市场低迷问题提供了新范式。1996年,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完全开放,新仓供销社停止蘑菇收购,菇农大多直接将蘑菇销往上海。由于自行销售,蘑菇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市场信誉,蘑菇销售又成问题。新仓镇新庙菌种厂接过了“接力棒”,参考新仓供销社盐水煮菇的办法。“最开始是用不锈钢桶一切二做成一个锅,一共做了6个。之后成立了平湖市洁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又增加了6个锅,没日没夜地加工煮盐水蘑菇,然后开车到山东等地方去卖。”平湖市洁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健云说,当时他刚接手菌种厂不久,就经历了这场危机,好在有办法可以学习,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拓了他们的新市场。

【延伸阅读】从“借锅煮菇”故事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农产品深加工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的桥梁,初级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其价值可大幅提升。

当前,“变初级为精品”的模式在我市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农产品加工业。走进林埭镇的嘉兴市四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现代版的“借锅”故事正在上演。企业通过收购农户滞销的鲜虾,不仅解决了“丰产不增收”的难题,还借助加工提升了虾类产品的附加值,让消费者有了更丰富的产品选择。我市不少农业企业也在主动求变,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深加工模式,如平湖市三丰果蔬专业合作社精心研究生姜腌制技术,开发了清风腌姜等产品,浙江大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自产番茄加工成番茄汁,延长了产业链;平湖吉仓食品有限公司则将从村民处收购来的“小落苏”腌制成餐桌上的美味,拓宽市场。

如今,“借锅”的朴素智慧已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再是应急之策,而是通过产业链、服务链的延长,让每一粒稻谷、每一尾鲜虾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实现最大价值。“新时代‘新仓经验’,更需要把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融合起来,延长双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市供销社(农合联)党委委员杨光明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