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创,土特产“潮”气十足

  • 发布时间: 2025-07-08 08:56
  • 信息来源: 今日平湖
  • 浏览次数:

【现场见闻】走进新仓镇友联村瓜果门市,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货架上圆润饱满的夏黑葡萄、色泽金黄的黄桃等当季鲜果让人垂涎欲滴。

店员们动作娴熟,正将水果分装入礼盒。礼盒上,印着西甜瓜卡通形象——“友好呱”,这个充满亲和力的品牌标识,吸引了不少顾客的目光。

环顾门市,一面精心布置的展示墙更是成了焦点。印着萌趣西瓜图案的晴雨伞、西瓜造型的抱枕、小巧精致的西瓜钥匙扣……一系列以“友好呱”核心IP形象设计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这些生活化的衍生品,巧妙地将夏日水果的甜蜜记忆,延伸到了日常生活的点滴,引来不少顾客驻足欣赏。

“我就是冲着‘友好呱’来的。”专程从市区赶来的王女士一边挑选葡萄,一边分享道,“西瓜季的时候尝过他们家的瓜,又脆又甜,汁水足得很,而且每次买品质都特别稳定。听说夏黑葡萄和黄桃上市了,我立马就赶来了。”

【创新实践】以优质西甜瓜起家的“友好呱”品牌,凭借扎实的口碑积累,成功将消费者对“舌尖上的信任”延伸至当季其他水果,品牌效应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购买力。

过去,友联村的西甜瓜产业受困于传统种植模式,面临品种老化、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为此村里开启破局之路:通过与平湖市天露西瓜研究所深度合作,引入天露系列等优质种源提升品质基础;依托“共富大棚”,由种植大户带头示范,为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和创新活力。‌

品种改良奠定了品牌根基,但要真正打开市场,品牌化不可或缺。友联村党委书记俞玲凤敏锐地捕捉到了文创与农产品结合的潜力,决心打造“友个呱”“友好呱”农创品牌。为塑造独特形象,村里邀请专业设计团队,深入挖掘友联村的历史文化,结合西甜瓜特点创作可爱亲和的IP形象,显著提升辨识度并承载乡村记忆。‌

随着“友好呱”品牌影响力扩大,友联村乘胜追击打造共富门市,构建产销一体化链条:通过回购农户高品质水果,统一包装销售,实现从分散经营到集中运营的转变,有效解决销售难题。

“共富门市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俞玲凤说。通过共富门市的带动,友联村零散的农户被聚集起来,形成“抱团”发展之势。品牌化运营不仅让西甜瓜身价倍增,也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自5月1日试运营以来,共富门市已助力销售西甜瓜上万斤,实现销售额7万元,成为村民增收的“新据点”。‌

如今西甜瓜过季,共富门市迅速调整策略,与周边夏黑葡萄、黄桃等种植户合作,严格把控品质确保新鲜口感,再以“友好呱”品牌推向市场。

作为“新仓经验”的发源地,新仓镇立足新时代需求,将“合作共赢、创新实践”精神融入产业升级,以“农业+文创”为突破口,通过文化赋能推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新仓镇深入挖掘本地农耕文化与民俗特色,将其融入农产品生产、包装、营销全过程,使农产品转化为承载故事的情感文化载体。

拓宽推广路径,是落实“农业+文创”战略的关键。新仓镇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在线上通过直播讲述农产品的文化故事和生产过程,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线下则举办各类文创活动,让消费者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和手工的魅力,直观感受产品的价值。此外,还在新仓1955文体中心、供销超市等人流密集区增设了文创产品售卖点,为本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购买渠道,全方位拓宽了销售网络。

文创赋能带来的市场效益显著。以芦湾村为例,曾经单一售卖的杜布,如今已构建起从棉花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文创元素的融入赋予了杜布全新价值,大幅提升了附加值。又如三叉河村,“落苏君”凭借憨态可掬的IP形象,成为“落苏公社”的闪亮名片,成功激活小落苏产业,创造出400多万元的产值,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农业+文创’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还通过深度融合拓展消费场景和市场空间,推动乡村产业从传统农业向加工、文化体验等多业态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新仓镇党委委员叶丽芳说。

【群众点评】新仓镇友联村村民吴美英:以前我们村里的西甜瓜没有辨识度,现在我们不仅有了“友好呱”这个品牌,还有了可爱的卡通形象,消费者一眼就能认出是我们村的,文创让我们村的土特产变得有故事、有颜值,自然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