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意+创新”为引领
当湖描绘文旅融合新图景
|
||
|
||
熬过闷热的白昼,寻一处静谧乡野,步入暗夜,忽然一闪一闪的“星光”在眼前起舞……这个夏日,当湖街道的长三角萤火虫科普教育基地又热闹了起来。8月8日晚,20余组亲子家庭在此开启了一场萤火虫探秘之旅。 活动从一段沉浸式视频开始。当屏幕上浮现出萤火虫在草丛间飞舞的画面,讲解老师抛出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少见到萤火虫了?”“因为灯光太亮了!”“它们找不到家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答案充满童真。互动中,老师以故事化的语言揭开萤火虫生长、生存、繁衍的奥秘,并向答对问题的小朋友送上萤火虫摆件。随后,亲子家庭围聚在昆虫标本展台前,透过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萤火虫的翅脉和发光器,悄然播下科学的种子。“我家孩子从小没见过萤火虫,这种边玩边学的方式,比课本更直观。”家长周国峰感慨道。 转入长三角萤火虫生态保育馆的瞬间,黑暗中的点点荧光引发了一阵雀跃。“快看,它在和我打招呼!”家长盛晋的裙摆上意外停驻了一只萤火虫,她激动地招呼儿子黎嘉盛看这神奇的一幕,母子俩都是第一次见到萤火虫。这个“第一次”让母子俩格外珍视——为了这次相遇,黎嘉盛提前查阅资料,搜索萤火虫相关视频,整理“探险”背包。“这次研学我期待了很久,看视频的时候我就很好奇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今天不仅得以解惑,还如此近距离观察到萤火虫,这场景真是太震撼了。”黎嘉盛兴奋地说。盛晋更坦言,这类研学活动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常态:“从汽车工厂、造船厂到萤火虫基地,亲身经历的知识会烙印在孩子心里。” 返程途中,大家仍意犹未尽,在草丛、树木间寻觅零星微光,“这儿有一只!”“真的有!”的惊呼声此起彼伏,生态保护的意识已随萤火没入心田。“截至目前,基地已开展36场研学活动。为让市民有更好的体验,基地也特别制作了萤火虫主题扇子等文创产品。”长三角萤火虫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张颖说,将科普研学、生态保护与亲子互动编织成网,有助于让文化“活”起来、旅游“深”下去。 这场萤火虫之旅,恰是当湖文旅融合的缩影。当湖街道以本土资源为依托,打造“可触摸”的文旅体验:从非遗工坊的手作课堂,到稻田里的农耕研学,再到萤火虫基地的自然教育。每一步都践行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让市民在参与中感受城乡发展的脉动,让文旅融合真正成为滋养生活、传承文明的载体。当萤火虫的微光点亮孩子们的眼睛,当湖的文旅图景也正以更轻盈、更温暖的方式,照进现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