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全公亭、白沙湾一带登陆,浙江抗战第一枪在平湖打响——
青石碑为证,红色信仰代代传
|
||
|
||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近日,独山港镇星华社区“侵华日军登陆处”的青石碑前,市文涛中学50余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拉开了这场红色夏令营的序幕。孩子们的誓言仿佛穿越时空,与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呐喊遥相呼应。这份跨越,正源于脚下土地承载的特殊记忆。 骄阳似火,草木葱茏。徐徐海风送来温柔的海浪声,透着岁月静好的祥和,却始终在无声诉说着深埋此处的沉重过往:1937年11月5日,正是在这里,响起了浙江抗击日寇的第一枪。平湖军民携手并肩,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 【历史印记】1937年11月初,淞沪会战进入后期僵持阶段。正面突破受阻后,日军决定再次增兵,从杭州湾北岸登陆实施迂回包抄。1937年11月5日凌晨,杭州湾沿岸海浪汹涌,海面与陆上大雾弥漫。凌晨4时许,日军大规模登陆行动开始,在3天内纠集10万兵力从全公亭、白沙湾、金山卫等地登陆。 今年98岁的独山港镇龙吟社区居民傅卫生心中,始终横亘着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作为那场惨案现存年龄最大的幸存者,老人用沾满血泪的回忆,揭开那段不忍卒读的历史。“那天,天是红的,空气里全是烧焦的味道。”傅卫生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仿佛瞬间被拽回了10岁时那个恐怖的清晨:侵略者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闯入村庄,嘶吼声划破沉睡的街巷;房屋被纵火点燃,火光冲天、映红天际,哭喊声与枪声交织;他们抢夺百姓家中仅存的粮食与财物,稍有反抗便举刀相向,无辜村民倒在血泊之中……昔日安宁的家园瞬间沦为人间炼狱。 当时,傅卫生和11岁的姐姐躲在床底,眼睁睁看着日军闯入家中,将爸爸、奶奶、叔叔及四个兄弟姐妹残忍杀害。“他们的皮靴踩在地板上‘咚咚’响,刺刀反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亲人的惨叫声现在想起来还像在耳边。”傅卫生说,七位亲人同日遇害,原本温馨的九口之家瞬间支离破碎。直到日军在屋内睡熟,姐妹俩才摸黑逃向野外芦苇荡,而身后是熊熊燃烧、化为灰烬的家园。 “侵华日军登陆处”石碑的背后,简短的文字泣诉着当年的惨烈:日军侵占后屠杀百姓500余人,烧毁民房2000余间。 当时,日军动用150余艘舰艇登陆,而彼时杭州湾沿线的中国驻军已奉命前往上海战场增援,长达数十公里的海岸线仅有不足3个连防守。面对强敌,中国守军虽兵力悬殊,也缺乏像样的兵器,却毫无惧色,浴血奋战,无一人临阵脱逃。金丝娘桥海防哨所,事务员朱希文率10余名哨兵在迷雾中开枪,他们凭借简陋工事顽强阻击,弹药耗尽后与敌人殊死搏斗,最终全员阵亡。白沙湾,63师1连官兵与盐警小队并肩作战,在沙滩筑起临时防线,子弹打光就用枪托、刺刀近身搏斗,不少战士身中数刀仍死死抱住日军,最终仅28人突围,其余全部殉国。全公亭的海天寺炮兵连,在连长郭文河带领下激战1小时,炮兵们冒着炮火精准打击登陆艇,多数战士牺牲,郭文河带伤撤离时,身后仍是炮火连天的阵地,最终阵地在日军轮番进攻下失守。 在10多天的分散阻击战斗中,平湖境内的正规部队和地方团队警员大部分阵亡,小部分负伤,伤亡总数400多人。敌军登陆后纵深突进,一路向东直指松江、上海;一路向北占领衙前、新仓,直逼枫泾,企图截断沪杭路、苏嘉路,切断淞沪大军的后路,并进窥南京。在此危急形势下,淞沪前线军队不得不全线撤退。11月11日,上海沦陷,中国抗日战局急转直下。 这场可歌可泣的阻击战,给了入侵日军以一部分杀伤,一定程度上延缓和阻滞了日军进攻的势头,对淞沪主战场中国主力部队的西撤起到了一定的掩护作用。 【永远铭记】时光流转,硝烟散尽。但这段给平湖人民造成灾难与伤痛的历史,将永远铭记。1987年,平湖县人民政府在登陆原址建亭立碑,为这段历史赋予了具象的寄托。多年来,这里不仅是一处遗迹,更化作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如果说“侵华日军登陆处”纪念碑是历史的无声镌刻,那么平湖抗日战争历史宣教馆便是这段记忆的立体铺展。馆内设有“日军登陆平湖侵略史陈列区”,展区内除了大量日军侵略平湖时的图片外,还有日军登陆平湖暴行口述资料、专题纪录片以及一些珍贵的实物资料,让人们能更直观地触摸到历史的脉络。 为了让这段历史“活”起来,警醒后世,无数人默默付出。文史工作者踏遍街巷,搜集口述史料与老物件,将散落的记忆串成完整的历史长卷,让冰冷的石碑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现在的孩子很难想象当年的苦哦,所以我们更要讲给他们听。”宣讲员朱赴农说。作为独山港人,他退休后便投身爱国主义教育公益宣讲事业,一干就是10多年。他常常带着居民和学生来到碑前,用平实的语言还原那段历史。“讲这些不是为了记恨,而是要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岁月安好,是多少前人的牺牲换得的。”退休以来,朱赴农义务作国防教育报告300多场,举办抗战事迹巡回展超过100场次,讲解接待超过2800批次。 历史的讲述从不是孤军奋战,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人加入了这场“记忆接力”。如今,宣讲队伍里多了许多年轻面孔,社区工作者、学生志愿者接力传承,他们把故事搬进课堂、社区讲堂,让历史走出碑亭,融进记忆深处。全塘中心小学多年来更是坚持让历史传承在少年心中扎根,聘请朱赴农为校外辅导员,精心培养了一支“未来花”宣讲队。每到重要纪念日或是寒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前往“侵华日军登陆处”纪念碑前开展纪念活动,此时“未来花”宣讲队的学生们便会站上前,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将那段历史讲给同龄人听,让红色记忆在代代相传中永葆鲜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