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

  • 发布时间: 2025-08-15 08:39
  • 信息来源: 今日平湖
  • 浏览次数:

【现场见闻】清晨的阳光刚洒进新仓镇中华村农产品初加工共富工坊,新鲜蔬菜的清甜味便混着阿姨们的谈笑声漫了开来。菜刀起落的“咚咚”声此起彼伏,整个屋子都透着股热乎气。

推开门走进工坊,明亮整洁的车间内划分着分拣、切配、搬运等多个区域,十几名工人身着统一工装,正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新鲜蔬菜:洋葱被去蒂剥皮,包菜去叶切块,打包好的净菜整齐码放在周转箱里,等待发往上海。

在切配区的案板前,70岁的刘丽华正麻利地翻动着包菜,眼角带笑地跟旁边的人搭话:“你看我,从家里骑电动自行车过来5分钟就到,比去村口小卖部还方便。”她从前总觉得,年纪大了就该在家守着电视发呆,哪想现在还能跟老姐妹们说说话,手里动着,钱也挣着,每月除了退休金,还能再拿2000多元。

工坊里二十来个阿姨,都是中华村本村或隔壁村的,最远的骑电动自行车过来也不过十分钟。她们手里的活儿不停,择菜、切菜,筐里的净菜渐渐堆得冒尖;嘴里的家常也不断,每个人都是笑容满面。从前那些空落落的日子,就这样变成了家门口这份热热闹闹、踏踏实实的滋味。

【创新实践】2023年9月,中华村农产品初加工共富工坊投入运营,从最初8名村民组成的小团队,一步步发展到如今20多人的稳定队伍。工坊创新性地采用“计量+计时”双轨薪酬结算方式,这样的模式下,员工人均月增收稳定在2500元以上,这对于过去主要靠种地或零散务工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增收账”。

近年来,该镇始终以“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村民共享”为核心理念,立足各村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工坊。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16家“共富工坊”,涵盖净菜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电子元件组装等多个领域,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带动参与村民人均月增收2800元。如平湖市临沪花卉产业园共富工坊的兴起,让杉青港村的花农们得以在家门口就业。有能力做直播的花农,通过培训精进技能,顺利开启电商之路;而老花农,也能在家门口供货,参与定制订单合作。这样一来,无论是年轻花农还是老一辈,都借着产业园的东风,实现稳稳增收。此外,三叉河村、石路村等村社区也设置了共富工坊,工作形式灵活,受到周边群众的广泛欢迎。

除了各类加工制作类工坊,“共富大棚”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杉青港村的大棚里,农户既有分红,也能在大棚务工,按天拿80元至100元工资,年龄大、不便外出的劳动力也能参与其中。这种“‘股金’+‘薪金’”的模式,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在打造“共富工坊”“共富大棚”等就业载体的同时,新仓镇在解决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问题上,还通过多元举措织密就业服务网络。镇里定期组织“企业用工对接会”“家门口招聘会”等活动,为本地企业与村民搭建精准沟通的桥梁。今年年初举办的新仓镇大型劳动力(人才)招聘会上,40家本地重点企业带来了1000余个岗位,涵盖机械制造、医疗护理、市场营销、外贸跟单等多个领域,既有适合年轻人的技术岗,也有面向中老年群体的普工岗。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最终1100余人与用工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不少村民当场拿到了面试通知,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特殊群体的就业需求更是被悉心关照。今年,镇里专门组织12家爱心企业参加残疾人就业招聘会。针对残疾人的特点,企业带来了后勤保洁、产品包装、数据录入等适配岗位,现场还设置了政策咨询台,为残疾人提供就业补贴、技能培训等信息指引。温暖的氛围让不少残疾人求职者卸下了顾虑,增强了求职信心,最终多名残疾人与心仪企业达成初步意向。

从“共富工坊”“共富大棚”的灵活就业,到招聘会的精准对接,再到特殊群体的贴心帮扶,新仓镇正用一系列务实举措,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共同富裕”真正照进生活。

【群众点评】新仓镇中华村村民顾金英:退休后总想着出去找点活干,可家里实在离不开。现在好了,镇上的共富工坊就在家门口,活不累,挣钱也稳当,还能照顾家里。镇上还常办招聘会,岗位不少,像我们这样年纪大的也能找到合适的。不用出远门,日子过得越来越踏实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