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临港优势 形成集聚效应
独山港打造二三产业融合新样板

  • 发布时间: 2025-08-06 08:54
  • 信息来源: 今日平湖
  • 浏览次数:

远洋而来的货轮停靠在泊位上,空中蓝色管廊架如同纵横交错的“能源动脉”,通过密闭管道将船舱内的液态烃安全高效地输送至浙江物产化工港储有限公司的储罐内。而在离码头百米远的充装区内,一辆辆槽车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正有序进出,装卸鹤管精准对接,将储罐内的液态烃平稳注入槽车。忙碌的场景,是独山港加快二三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

“我们目前已建成投用1座50000吨级码头,1座3000吨级码头和3座2000吨级码头,年设计吞吐能力280万吨。”浙江物产化工港储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旭玲说,在仓储和运输方面,企业还定制开发了物流信息系统,充装区内20个岛位包含36个充装车位,最高出库能力达每日8000吨。

浙江物产化工港储有限公司主要储存与交付丙烷、丁烷、丙烯、丁二烯、对二甲苯(PX)等液体化工品,致力于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液态烃中转基地。7月18日,企业经郑州商品交易所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丙烯交割仓库,负责丙烯期货的实物交割业务。具备交割资格后,企业以及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将吸引更多相关企业以及投资人的关注。

“期货交易可以帮助企业稳定未来成本的价格,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稳定生产经营。同时,获得首批丙烯交割仓库的资格也让我们在行业内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得到增强。”吕旭玲说道。建立交割仓库在物产港储并非首例,早在2020年,企业就被认定为全国首批PG(液化石油气)交割库。当前,企业正在谋划申请成为PX的期货交割仓库,全力打造华东液态烃市场服务大平台。

持续优化服务水平,物产港储不遗余力。在全面推进全国首条跨省危化品输送管道的同时,物产港储在平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支持下,按照“分层确权、各自管辖”的解决方案,有效化解海域历史遗留问题,为跨区域海洋资源开发提供示范样本。“由于海域管辖权的历史遗留问题,平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跨区域海域立体确权’,解决了我们新建A1泊位的难题。”吕旭玲说。A1泊位预计在今年年底开工,将建设1座50000吨级的码头,为周边化工新材料企业提供更便捷的物流通道,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物产港储新建的7万立方米低温丙烯罐正处于施工阶段。未来,企业还将新建12万立方米的乙烷罐,通过增加罐容,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物产港储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满足客户发展需要,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乃至周边地区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增添发展动力。“物产港储的PG交割库让我们工厂在原材料采购与交割时更顺畅、生产调度更灵活,尤其在减少运输费用、降低价格波动及库存积压风险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华泓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化工新材料是独山港的第一大产业,目前已经形成C3、PTA和精细化工三大板块。随着独山港产业链延链补链项目集中落地,卫星能源三期百亿项目、独山能源百亿项目加速投产,化工新材料板块呈现高速发展。今年,独山港启动“现代服务业倍增”行动,推动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释放经济效能。上半年,独山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14.5亿元,同比增长22.3%;批发零售业销售额109.22亿元,同比增长17.35%,规上服务业营收5.6亿元。

“物产港储获得全国首批丙烯交割库资质,将吸引更多的丙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注独山港,促使更多生产、贸易、仓储等企业在此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有利于企业间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独山港镇副镇长潘凌风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