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 |
|||||
|
|||||
院前急救体系关乎群众日常急救、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和重大活动保障等工作,事关民生福祉与城市安全,也是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系统以实施院前急救提升项目为抓手,加快推动院前急救站点建设、队伍建设及硬件设施建设,着力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有效推动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能力迈上新台阶。 建密站点“网络” 缩短急救半径 “新埭得丰五金这里有辆摩托车把一名老人撞倒了,需要急救!”近日,市急救站调度中心接到市民打来的求救电话,立刻派出新埭急救点救护车,5分钟左右时间“120”救护车就赶到了现场,将老人送往市第一人民医院。 过去,“120”救护车从市区出发至新埭镇,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如今仅用了5分钟,这样的效率正是我市院前急救提升项目顺利推进的成果。今年,我市将新埭镇、独山港镇两个急救点建设作为“院前急救提升项目”,并列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通过缩短急救半径、配足配优急救人员和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120”急救效率。经过紧锣密鼓的建设,11月11日市急救站独山港镇急救点、新埭镇急救点正式启用,在提速两镇急救速度的同时,还将对整个东片乡镇区域范围内危、急、重症患者及突发性疾病、事故伤员的抢救起到更好的保障作用,进一步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院前急救需求,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120”急救出车速度快一分钟,救治群众就多一分希望。通过院前急救提升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形成了“1+3+5”的院前急救网络格局,即1个市急救站、3家医院和5个急救点,15分钟急救圈由此基本形成。“接下来,我们将在原有急救保障能力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完善急救体系建设,力争2022年再完成2个急救点建设。”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建优急救“战队” 提质救治成效 院前急救质量对提高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考验着医护人员乃至整个急救“战队”的整体素质。 围绕院前急救队伍建设,今年我市在推进院前急救提升项目过程中,重点抓好院前急救护士的配备,在市急救站新增配院前急救护士24名,整体医护能力布局在嘉兴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了重大突破。同时,为强化院前急救护士专业水平,还专门组织开展了岗前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为抢救患者节省宝贵的时间。 另外,我市还建立了“急诊-重症-院前急救”三岗位轮转的院前急救医生培养机制,持续提升院前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和水平,今年新增院前急救医师6名,院前急救、急诊、重症医学定向培养医师16名。根据院前急救实际,市急救站会按照就近、就急、专科优先和患者意愿原则,根据伤员伤情迅速、灵活调派院前急救资源,并调动使用各网络医院急救力量,尽可能为保障患者生命健康铸就坚实防线。 一支科学合理的院前急救队伍,还离不开驾驶员及担架员的密切配合。据了解,今年我市在原有基础上新增“120”急救驾驶员6名、担架员4名,确保每辆急救车每班均配备急救医师、护士、驾驶员、担架员各1名,所有新增院前急救人员经严格培训后上岗,院前急救反应时效明显提升。 建强硬件“堡垒” 护航生命安全 院前急救设施设备是挽救生命至关重要的“硬核利器”,聚焦院前急救“硬”建设,今年以来我市着力打造更齐全的急救平台为生命保驾护航,院前急救明显提速、提质、提效。 “您好,这里是平湖市120急救中心……”每天,市急救站120调度中心不分昼夜忙碌运转。在中心大厅的“120”院前院内一体化平台上,实时滚动显示着电子地图、救护车GPS定位、救护车车载视频、急救调度数据等,各分屏上则显示着急救车的位置、车内患者情况。通过加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救护车内医疗信息与市级医院急诊科快速传输互联,实现了“上车即入院”的诊疗模式。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完善,今年我市将急救车辆配置纳入硬件完善清单,新购置负压型救护车4辆,全部接入院前院内一体化平台,进而持续优化院前院内衔接流程,畅通生命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救护车辆急救设备,目前所有救护车均按标准配备了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十二导联心电图机等急救设备,为达成快速、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硬件设施设备的日臻完善,全市院前急救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据统计,今年1至10月全市执行院前急救任务10276车次,疫情相关转送及参与疫苗接种保障等1529车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