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2021年第25期)平湖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分析

  • 发布时间: 2021-12-09 16:26
  • 信息来源: 市统计局
  •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关键。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平湖制造业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是当前我市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十三五”以来,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度调整、动荡加剧,制造业面临机遇和挑战交织的发展新格局。

从世界经济格局看,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将对全球产业格局重构产生深刻影响。

全国来看,我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卡脖子”效应表明,我国制造业亟需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

从平湖来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领域面临支撑制造业快速增长的成本优势日益弱化,资源和环境因素不断趋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人才资源紧缺等问题凸显,传统粗放型发展难以为继,唯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才能实现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平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本情况

(一)制造业基础扎实,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平湖市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制造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截至2020年底,我市规上工业制造业(以下简称“制造业”)已覆盖全部31个行业大类中的28个,基本形成化工新材料、高端机床、汽车制造等产业集聚。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总量达249.5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十三五”期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3%,比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率为21.3%,比2015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7万元/人,比2015年提高9.1万元/人,年均增长15.6%;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比2015年提高2.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4.1亿元,增长21.2%,实现利润总额81.5亿元,增长67.7%,增速均列嘉兴各县(市区)第三位,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表一 2015-2021年平湖市规上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情况

单位: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

制造业

增加值

增速

增加值

增速

2015年

160.03

3.3

154.17

2.6

2016年

173.08

5.3

167.10

5.4

2017年

218.83

8.9

211.96

8.9

2018年

259.76

7.6

252.03

7.8

2019年

264.14

6.2

255.28

6.4

2020年

257.70

3.3

249.52

3.2

2021年1-9月

234.06

21.2

227.51

21.4

(二)新旧动能加速转化,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平湖市紧紧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动能,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9.7%、42.6%、66.4%、34.3%,比2016年分别提高0.3个、5.4个、25.2个、1.6个百分点;而传统的服装、箱包行业增加值占比分别由2016年的19.2%和9.4%回落到今年前三季度的6.5%和1.8%。

2021年前三季度平湖市分产业增加值情况

                                                单位:万元


规上工业增加值

比上年同期±%

占规模以上

工业比重(%)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

461991

20.3

19.7

装备制造业

997595

27.9

42.6

高新技术产业

1555223

24.3

66.4

战略性新兴产业

802408

21.5

34.3

服装行业

151283

-17.4

6.5

箱包行业

43127

-11.5

1.8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我市在原有外向型经济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前三季度,我市规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136.5亿元,同比增长37.8%。其中,实现出口交货值199.4亿元,增长20.1%;实现内销产值937.1亿元,增长42.2%,高于出口交货值增速22.1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由2016年30.9%逐年回落到今年前三季度的19.4%。在工业经济总体稳中有进的前提下,我市制造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产业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三)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规上工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0年,我市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18.5亿元,比2015年增加9.0亿元,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5%,比2015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从2015年的305.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71.9亿元,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39.1%提高到47.0%,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40.8亿元,同比增长39.2%,新产品产值率达46.9%,高于嘉兴全市平均0.8个百分点。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关注的方面

(一)产业结构仍需持续优化

目前,我市制造业还是以化工和传统装备制造业为主。今年前三季度,十七大传统重点制造业企业家数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3.6%,工业增加值占比为71.1%,比重均超过七成。其中,化工行业增加值占比达22.9%,是当前我市工业经济中的主要增长点。十七大传统重点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0.1%,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增加值率0.3个百分点。其中,我市主要化工行业(合成材料制造业)增加值率低于全市平均3.6个百分点。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率分别高于全市平均0.4个、3.0个和3.1个百分点,但增加值占比相对都不高,分别为19.2%、33.3%和29.6%。

(二)科技创新支撑力度不足

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创新是激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市制造业脱胎于纺织、服装、箱包、金属制品等传统加工业,以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为主,受企业自身规模、效益等因素影响,难以承担持续性的创新研发投入,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为31.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6%,低于嘉兴全市平均0.2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处嘉兴各县(市、区)末位。再加上城市能级、发展空间的限制,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方面也面临着较大压力。

(三)部分企业仍处价值链底端

尽管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以化工新材料、高端机床、汽车、机电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但上下游产业链还不完备,部分核心产品(例如汽车芯片等)还需依靠进口。部分制造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自主研发能力较弱,长期处于分包、组装、加工制造等产业链底端,产品附加值少,企业利润率低,且难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较难实现规模化发展,制约了产业链现代化进程。

(四)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

2020年我市制造业投资受疫情影响下降17.1%,今年前三季度下降7.8%,虽有回升但仍呈下降态势。纵向来看,制造业投资萎缩导致工业新增产能规模缩小。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共新增入库企业17家(不含长城汽车),截止9月底单位平均规模8457万元,比2019年同期新增企业平均规模缩小2453万元。横向来看,我市制造业投资增速在去年低基数前提下仍低于周边兄弟县市(嘉兴平均增长22.5%),制造业投资持续下降导致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影响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企业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转化,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是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现状,以“四换三名”为主要载体,将产能过剩、效益低下和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出去,将高技术、高产出、绿色化的企业引进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二是实施资源差别化供给。进一步完善企业绩效评价机制,以工业企业土地绩效评价为主要依据,深化“亩均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推进土地、水、电、气、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差别化供给,从资源要素供给角度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二)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促进新兴产业高端化

一是优化综合创新环境。要加大制造业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加快培育创新主体,争创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入驻,增加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扶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完善制造业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大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三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平湖行动纲要》,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首的新兴产业,推动我市工业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生产方式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制造转变。截至2020年底,我市已拥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72家,建有嘉兴市级以上孵化器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设域外孵化器8家,域外孵化器总面积超过了1.5万平方米,拥有众创空间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家。

(三)搭建新兴产业链条,加速价值链高端攀升

一是借助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对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以构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为导向,以搭建新兴产业链条为着力点和发力点,加快清理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招引一批建链、补链、强链项目,加速推动产业链横向集聚和纵向延伸。比如引进长城汽车项目,填补了我市整车生产的缺口,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平湖作为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地位,更好的引领我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向汽车“新四化”方向转型,带动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依托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的优势,加强创新资源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加快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三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以品牌增值提升企业的市场认可度、知名度和附加值。四是搭建更多贸易促进平台,发展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为新型工业化增添新动力。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一是充分发挥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等几大平台优势,搞好规划,选准产业,突出特色,丰富和充实客商库、项目源,加速企业引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围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二是全面深化接轨上海,积极做好产业对接,重点规划一批接轨上海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三是加大工业项目跟踪推进力度,缩短项目建设竣工投产周期,推进新投产工业项目尽早入规,及时为我市工业经济提供有效支撑。

 

(工投科  蒋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