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02562920/2022-20756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统计局
- 成文日期:
- 2022-02-08
“非粮化”整治专题调研情况分析 |
||
|
||
粮食安全是稳定国运民生的压舱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开展耕地“非粮化”整治,使粮食功能区农田回归种粮本色,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和质量提升,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各项措施落地。 为深入了解全市“非粮化”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做好“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基石提供决策依据,近期平湖市统计局对 “非粮化”整治提升工作开展了专题走访调研,共涉及2个乡镇、3个村和3个种粮大户。调研结果表明:目前我市耕地“非粮化”整治提升工作正稳步推进,但仍存在相关补贴及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耕地质量恢复成本高、农业主体经营存在困难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通过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耕地质量、加大补贴力度、提供技术支持及政策引导等措施,助力耕地保护及质量提升行稳致远。 一、我市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治提升工作基本情况 根据本次调研情况来看,调查的2个乡镇所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非粮化”整治提升工作完成程度均为100%,且整治后的土地已全部流转。土地流转方式为出租或转包,其中林埭镇徐家埭村是由村委会成立的公司自主流转经营。土地流转对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公司等,流转年限一般在3年左右,少量年限可达5-10年。土地租金每年每亩为500斤稻谷市价加上240元,一般在1000元左右。整治后的土地,一般允许种植粮食作物及其他作物(其中粮食必须种一季),且适宜粮食生产机械化,配套设施大多已完善,粮食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也基本在90%以上。 近年以来,我市以“坚决遏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严格治理抛荒”为耕地“非粮化”整治提升工作的主要内容。将耕地“非粮化”纳入综合治理网格化日常巡查工作内容,发挥镇街道综治一线巡查作用,如独山港镇渡船桥村成功劝阻了某农户种植170亩经济作物。通过镇街道、村集体统一整治耕地抛荒问题,特别是林埭镇徐家埭村地块集中、面积较大,由村委会成立的公司承包该地块,并进行高标准复垦,目前共种植小麦400多亩,有效解决了耕地因开挖河道土方被占用以及征地后未耕种导致的耕地抛荒问题。通过宣传引导,对作物长势不佳或达到更新年限的“非粮化”先行整治,镇、村干部上门沟通商议,争取群众理解支持,成功引导新埭镇牌楼村一黄桃经营主体近年效益不佳的130亩果树移除平整后栽种上管理简便、效益稳定的水稻,实现主体自觉清理腾退。同时,2021年我市开展商品有机肥推广、沃土工程等项目,着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累计推广商品有机肥1085.5吨、冬绿肥种植8376亩,建设1个省级土壤综合培肥示范区(3000亩),超额完成省级下达任务。 二、“非粮化”整治提升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非粮化”整治提升工作正稳步推进,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机械化补贴尚不完善。粮食作物生产的农机具补贴目录不够完备,有待扩展优化;补贴比例偏低。比如农机具补贴目录经常更新,主要补贴范围是目前重点推广的农机具,部分保有量较多、技术相对落后的机具会被剔除出补贴范围。规模户购置农机补贴目录内机具的可以享受机具购置价20-30%的中央(包括省级及地方配套)补贴,对引进的水稻插秧机、秧苗移栽机、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自带定位系统)、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打(压)捆机、旋耕播种机等六类新型、薄弱环节的机具按照作业面积给予地方累加补贴,补贴额度达50%,但由于农机具维修保养贵、季节性较强、使用寿命短等特点,成本还是比较高,而进口农机具更是价格高昂,农户负担不起。规模户租用农机具进行机耕、机种、机收、植保、烘干等全流程所需成本约345元/亩,但一般只有秸秆还田处理补助20元/亩,其余农机具作业没有补贴,因此补贴比例仅为5.8%。 (二)耕地质量恢复成本高。“非粮化”整治耕地不平整,道路、水渠损坏严重,前期需自行投入资金平整耕地、清理杂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不高,还需要政府财政进行保障。尤其是多年种植苗木、草皮的耕地,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地肥力明显下降,直接种植水稻产量与品质受影响,因此需要投入大量人工、肥料,大大提高了恢复成本。 (三)部分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善。各类经营主体更愿意流转基础设施完善的耕地,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大多数满足要求的耕地已经流转。随着耕地“非粮化”整治提升工作的推进,部分整治地块范围的农业运输道路设施,耕作灌溉、排水渠道等农田水利设施,机埠、坡道建设等农机下田配套设施,育秧育苗、粮食烘干、稻米加工、机具库棚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生产条件。 (四)农业生产经营存在一定困难。如用地难,尤其是配套设施用地难,导致农业生产难以扩大规模;用工难,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老龄化严重;技术弱,缺乏种植技术指导,后期如果要种植经济作物等,需要的人才较匮乏;收益低,有村民反映2021年草皮亩均净收益在10000元左右,而种植小麦和水稻双季粮食后主要依靠种粮的各类补贴维持微薄利润,一年亩均净收益下降到仅800元左右,叠加种植成本高、自然风险大等多方面因素,经济效益显著降低,因此农民种植粮食意愿也较低。 三、对耕地“非粮化”整治工作的建议 耕地保护及质量提升情况,关系到农民的家庭收入增加,关系到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此次专题调研,为进一步巩固“非粮化”整治成果,提高种粮农户的效益,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制定农田宜机化改造方案,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档升级,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统筹安排粮食作物建设用地指标,落实育秧育苗、粮食烘干、稻米加工、机具库棚等农用地。 (二)改善耕地质量。实施土壤健康行动,鼓励多用有机肥,促进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由于目前土壤地力不足,前期养地较困难,产量不稳定,还需要专业人士指导开展土质监测等,并针对不同土质成分选择更适宜的品种进行种植。 (三)加大精准补贴力度。提高种粮补贴的范围和标准;增加土壤地力改良补贴;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适当提高补贴比例等。同时,建立种粮户动态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更新数据,准确掌握耕地流转和粮食种植情况,切实提高农民种粮收益。 (四)提供技术支持及政策引导。比如与相关科研部门等开展合作,引进人才和技术,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引进优良品种,开展科学种植;引导发展稻油、稻麦、稻豆、稻虾、稻鳖、稻蔬、杂粮等农作制度创新模式,并利用专门的供需、产销平台等对种植量进行宏观把控,从而提高销售效率及农户经济效益等。 (农业调查科 顾姝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