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2023年第21期)2023年前三季度“四上”单位从业人员情况分析

  • 发布时间: 2023-11-23 14:57
  • 信息来源: 市统计局
  • 浏览次数:

三季度末,我市“四上”单位(不含嘉兴港区,下同)共计1305家,从业人员期末人数28.01万人,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5.95万人,前三季度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60.45亿元,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6871元。

一、“四上”单位总体情况

三季度末我市“四上”单位共计1305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2家,其中批发零售业企业增加26家,工业企业增加17家,服务业企业增加11家,住宿餐饮业企业增加9家,房地产企业减少10家,建筑业企业减少1家。

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9家,占比为60.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241家,占比为18.5%;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20家,占比为9.2%。其余为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59家,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51家,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45家。

二、“四上”单位从业人员情况

(一)剔除邦芒企业市外从业人员后全市期末从业人员总数略有下降

三季度末,我市“四上单位”期末从业人员为28.01万人,与去年同期24.05万人相比,增加3.96万人,主要增员企业为邦芒服务外包有限公司及浙江邦芒配送服务有限公司。

鉴于邦芒体系企业中,大部分人员实际工作地并未在我市,两年同时剔除邦芒体系企业市外从业人员后(筛选注册地址在平湖或企业名称有“平湖”二字的服务单位认定为市内从业人员),2023年三季度末从业人员为14.12万人,与上年同期14.44万人相比,减少0.32万人,同比下降2.2%。其中私营单位从业人员7.96万人,占比56.4%,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6.16万人,占比43.6%。

分产业看,剔除邦芒体系企业市外从业人员,我市“四上”单位从业人员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5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1.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6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8.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高于第三产业63.2个百分点,在稳就业、促就业上起到明显支撑作用。

(二)行业间从业人员变化明显

剔除邦芒体系企业市外从业人员,与去年同期相比,在纳入“四上”统计的15个行业门类中,7个行业期末从业人员增加,8个行业减少。其中减员人数较多且降幅较大的是建筑业,同比减少1205人,下降23.3%,鸿宁建设、远辰建设较去年使用更多外包人员,根据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此部分外包人员由承包劳务的单位进行统计。增员人数较多且增幅较高的为房地产业,房地产业主要增员在物业管理业,同比增加643人,增长43.8%。但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因行业走势较弱同比减少206人,下降33.8%。

2023年三季度末“四上”单位分行业期末从业人员数         

行业

本期

上年同期

增长(%)

总计

141171

144375

-2.2

(一)制造业

110341

112563

-2.0

(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890

915

-2.7

(三)建筑业

3972

5177

-23.3

(四)批发和零售业

4372

4202

4.0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355

2361

-0.3

(六)住宿和餐饮业

3119

3034

2.8

(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493

479

2.9

(八)房地产业

2667

2182

22.2

(九)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651

7712

-0.1

(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02

240

25.8

(十一)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300

1820

-28.6

(十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615

2791

-6.3

(十三)教育

202

33

512.1

(十四)卫生和社会工作

687

625

9.9

(十五)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05

241

-14.9

(三)女性从业人员约占四成

剔除邦芒体系企业后,三季度末“四上”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中女性占5.74万人,占比41.9%。分行业看,女性就业最集中的行业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比70.4%;其次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59.5%。就业占比最低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11.9%,其次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18.7%。

三、“四上”单位劳动工资情况

(一)工资总额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60.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97亿元,同比增长23.9%。

两年均剔除邦芒体系企业后,前三季度全市“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89.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亿元,同比增长4.3%。分行业看,十五个行业中,十一个行业增长,四个行业下降。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因行业人员增加,个别企业发放一次性奖金等原因工资总额同比增幅最大,达67.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因个别企业退库减员,工资总额同比降幅最大,下降21.0%。

(二)平均工资稳步上升

前三季度我市“四上”单位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6871元,与上年同期6538元相比,增长5.1%。两年均剔除邦芒体系企业后,“四上”单位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7273元,与上年同期6849元相比,增长6.2%。

分行业看,月平均工资排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2415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1870元,卫生和社会工作9930元。月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为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3113元。

四、需要关注的方面

(一)企业用工需求总体不旺。“四上”企业用工有所下降,两年同时剔除邦芒体系企业市外从业人员后,我市“四上”单位三季度末从业人员为14.12万人,同比下降2.2%。流动人口有所减少,据公安部门统计,截至9月末,全市流动人口26.74万人,同比减少0.86万人,减少主要集中在两大工业主平台,其中钟埭街道同比减少0.77万人,独山港镇同比减少0.30万人。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来看,86.8%的企业预计下季度用工人数与本季度持平。

(二)企业工资可持续增长压力增大。前三季度,“四上”单位无论是工资总额还是平均工资,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利税总额同比下降3.5%,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2%。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来看,问及企业用工面临的主要困难,选择“员工工资上涨压力较大”的企业最多,达42.2%,企业工资可持续增长压力增大。

(三)企业经营受经贸摩擦影响持续。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来看,问及生产经营是否直接或间接受到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时,一季度6.1%、二季度5.2%、三季度5.5%的企业认为受到直接影响,一季度31.3%、二季度、32.6%、三季度30.9%的企业认为受到间接影响。经贸摩擦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影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订单下滑产能闲置,订单利润率下降以及新市场开拓难度大,竞争加剧。

五、建议

(一)强化用工保障。做好后疫情时代企业用工服务保障,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助企稳岗工作,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助力求职者更新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二)抓好行业培育。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与抗风险能力,加强优势产业与重点行业集群培育,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增收,降低创业创新门槛,落实创业创新帮扶政策与扶持力度,

(三)提升就业质量。继续做好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注重实训,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高技师岗位中高技能人才占比,壮大技能人才队伍的质量和规模,推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专业调查科  林心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