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以“标准化+”全力推动食品产业提档升级

  • 发布时间: 2024-01-29 10:46
  • 信息来源: 市场监督管理局
  • 浏览次数:

2023年,平湖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围绕“促发展拉高线、保安全守底线”工作目标,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服务工作效能,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一、依托首发团标,推动校园食材配送规范化建设。以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为抓手,以“标准化建设”为主旨,依托《校园食材招标评分团体标准》的全国首发优势,健全“协同联控、全链管控、精密智控、闭环严控”机制,对管理体系先进、主体责任落实到位的校园食材配送单位组织开展规范化创建,评定出示范和达标单位并实施长效管理。评定结果在教育局当年度的校园食材招标中予以充分运用。2023年,4家评定为校园食材配送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的企业在本年度学校食堂食材配送招标中全部入围,其余单位退出学校食材配送领域,实施全面整改。

二、制定“五优”生鲜标准,助力生鲜新兴行业提档升级。创新启动我市“五优”生鲜门店创建,以生鲜食品优质、经营环境优美、食安管理优良、诚信经营优化、放心消费优享为要求,制定5大类、33小项的“五优”生鲜店评创标准体系,在全市8个镇街道单位内培育评选年度10家“五优”生鲜门店,以点带面促进我市生鲜新兴产业的整体规范提升。运用“浙食安-生鲜门店”+“浙食链”数字化系统,提升无感监管工作效能。对全市79家生鲜门店实现全面数据纳管、精准标签画像、划定风险分级;全市在营业生鲜门店100%激活并活跃使用“浙食链”,交易流转赋码累计达37600余批次,肉类链上传递率达100%,十大类高风险品种进行上链追溯管控。加大生鲜食品安全快检工作覆盖面,提升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目前已完成79家生鲜店511批次快检、136批次监督抽检,对监督抽检不合格情况立案调查。同时,进一步拓展快检信息及风险警示信息公示和发布渠道,拓宽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覆盖面,提升群众对生鲜门店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构建食安社会共治格局。

三、全产业重服务,推动地产食品行业发展振兴。锚定共同富裕和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无感监管、有感服务”理念,在企业取证前、申请变更时对厂房选址、车间设计、工艺流程等严格把关,做好服务与指导。2023年7月,成功发出嘉兴首张预制菜类食品生产许可证,为我市预制菜生产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依托我市已初具规模的平湖生物技术(食品)产业园,着力将之打造为国际化全产业链新兴特色园区。着重抓好智慧数字监管、风险隐患治理、日常监督检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提升等工作,实现产业园内所有食品生产企业风险等级评价、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履职率达100%、浙食链应用、GM2D赋码和阳光工厂建设均达到100%,食品监督抽检覆盖率及合格率均达100%。扎实推进“浙里食安”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至2023年12月,产业园内共有食品生产企业39家;2023年3季度,园区实现总产值约35亿元人民币。

、全流程可追溯,推进民生实事阳光作坊建设。将全市11家食品加工小作坊列入民生实事阳光作坊创建对象。按照资质透明化、工艺标准化、操作阳光化、管理规范化等建设标准,逐一进行监控视频安装、硬件提升改造、5S管理实施、浙食链数据录入、产品实体赋码等建设推进。在11家创建单位中选树1家基础条件较好、责任意识较强、投入力度较大的单位(康达食品)作为标杆,结合5S规范和文旅化创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形成创建良好氛围。采用“线上督+实地查+随机访”的方式,通过上级督查、第三方检查、本局抽查等手段,加强对建设项目推进情况多维督查,建立问题短板“挂账销号”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做到立行立改、闭环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创建。至2023年年底,11家阳光食品作坊建设进度均已达到100%,11家作坊全部激活并使用浙食链系统,累计录入预包装食品35个,食品加工数据408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