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港区又一5万吨级码头开港
Ⅱ号内河港池同时投用,持续放大海河联运优势
|
||
|
||
远程操作的吊机精准抓起运输车上的集装箱,仔细地将货物搬到海运船上,这样高效简洁的港口运输场景成为我市港口一道新奇的风景。昨天上午,嘉兴港独山港区B25、26泊位和Ⅱ号内河港池开港仪式举行。“新明州78”轮搭载着刚刚装船的集装箱货物,从独山港区B25、26泊位缓缓驶出,开启了“独山—宁波”集装箱航线的首航。 独山港区B25、26泊位工程设计为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一座,其长500米,宽45米,可同时靠泊2艘3万吨级船舶,或同时靠泊1艘5万吨级和1艘1万吨级的船舶,配备4台远控岸桥,设计通过能力为集装箱每年70万标准箱,件杂货每年8万吨。项目投用后可以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港口的运输效率,成为嘉兴港等级最高、能级最强、智能化水平也最领先的多用途码头泊位。“与传统的泊位相比,B25、26泊位通过数字化手段,采用岸桥设备远控操作的方式,实现了堆场龙门吊无人化作业,不仅保障了现场作业的安全性,更能提高泊位运输效率。”浙江海港独山海河联运有限公司浙江海港平友港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宓浩祺说。 当天同时启用的独山港区Ⅱ号内河港池位于B25、26泊位后方,设计11个500吨级泊位,可作业集装箱和件杂货等货种,设计年集装箱吞吐量40万标准箱、件杂货吞吐量60万吨。项目投用后,可以结合内河港区与航道的优势,实现外海与内河的无缝衔接,同时发展海河联运平台,可有效提高内河在港口货物集疏运的比例。 据悉,B25、26泊位和Ⅱ号内河港池是省“千项万亿”项目中的两项重大工程,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可以有效加快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建设,构建嘉兴港“高效畅通、绿色节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助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增添新动力。 泊位的建设是繁荣港口经济的根基。近年来,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全面推进海港码头建设,深入实施海河联运枢纽主干港建设,目前已建成25个综合性泊位,最大可靠泊5万吨级船舶。独山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也是浙北唯一深水港,可供建设生产性港口岸线约12.5公里,岸线前沿水深良好,为万吨级以上深水岸线,外海共规划建设生产性泊位40个。除了昨天投入使用的B25、26泊位以及Ⅱ号内河港池外,总投资19亿元的独山港区B区21、22号多用途泊位以及总投资13.4亿元的独山港区A区5、6号液体散货泊位正在加快建设推进中。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海河联运一体化建设,独山港持续激活港口经济,将海洋优势转化为自身发展优势。2023年,独山港全年码头吞吐量5512万吨,同比增长3.2%,集装箱量59.3万标箱,同比增长30.93%。2024年1至8月,集装箱43万标箱,同比增长12.7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