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六共”,订制企业“人才库”

  • 发布时间: 2024-08-19 08:55
  • 信息来源: 今日平湖
  • 浏览次数:

【改革故事】“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这句话,在平湖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张凌浩身上得以充分验证。这个夏天,张凌浩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后,就顺利入职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实验室技术员,“无缝衔接”的毕业就职免去了他找工作的烦恼。

“从入校起,我就进入了德西福格‘双元制’订单班,五年的学习培训为我的顺利入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凌浩说。当时,订单班共招收了18名学生,前两年大家都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之后两年就在学校、企业来回跑,由企业导师手把手进行实操指导,等到第五年,大家积累了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就开始上岗实习,独立完成整套产品流程。

学校与企业携手,理论与实操结合,在这种共育模式下,最终,班上的16名学生顺利入职德西福格,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为企业定制培育高技能人才,是平湖职业教育努力的方向,也是技师学院多年如一日的办学目标。2015年,学院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相继与德西福格、津上精密、尼得科传动技术、长城汽车等企业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通过“共同设置专业、共建课程体系、共同招工招生、共组师资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考核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双元六共”培养,实现了工匠的“高端定制”。

“多年来,学院不断拓宽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模式,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职教资源,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平湖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龚跃明说。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开展中德师资培训,合作开设中德班;与德国海外商会共建中德“双元制”考试培训中心,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德玛吉合作建立“DMG MORI中国认证培训中心”,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一系列国际化办学路径,加速构建起“平湖培养、德国实习、经开就业”的人才发展格局,为扎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而作为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对此合作模式也深有感触。正如德西福格人力资源经理李晓俊所言,“双元六共”切实满足了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大大缩短学生和企业之间磨合期的同时,也让他们对企业有了更多认同感和归属感。

据了解,在与技师学院长达近10年的合作过程中,德西福格共招收了300多名学生,如今,该校的毕业生已占车间蓝领工人的六分之一,是公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路径】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更是起到支撑发展的主体作用。然而,在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过程中,常常存在校企培养目标不一致、校企沟通不顺畅、校企资源不统筹等问题。如何破难,实现人才有序畅通流动,考验着地方的执政水平。

近年来,平湖创新“双元制”职业教育,探索出了本土化又便于推广的“双元六共”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模式,即校企双方共同设置专业、共建课程体系、共同招工招生、共组师资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考核评价, 实现了培养过程的一体化、精准化、标准化、国际化。

在具体推进中,平湖秉持着“开发区到哪里,学校办到哪里”“发展什么产业,设置什么专业”的思路,将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的学校选址、专业设置紧密结合产业的发展导向。同时,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2022年,平湖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学历+技能”“双提升”教育改革试点县,建成了“增财实学”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赋能,动态精准掌握企业、社会、学校、学生四个维度的需求和匹配情况,并以此调整专业设置,做到学校设在开发区、专业设在产业链。目前已设置“双元制”专业20多个,涵盖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服装箱包、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产业体系。

“‘双元六共’切实满足了企业技能人才实际需求,从招生招工、实施教学到考核评价的教学全过程贴近了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要求,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市人力社保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金晓弟说。截至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已与42家企业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累计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2000多名,企业直接签约率93.8%,专业对口率99.2%,平均离职率远低于全市、全国水平。

模式在创新,问题也在不断涌现,“解题”思路也在持续更新。为解决“双元六共”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本地生源不足的问题,2022年起,平湖探索出了“联合招生,合作办班”模式,与河北邯郸、贵州毕节等地职业院校签约,推进跨区域技能人才合作培养,在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东西部优势资源的统筹利用。

【改革者说】市人力社保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沈艳珺:多年的迭代升级,让“双元六共”教育模式逐渐走向标准化、国际化、增值化,成为破解“就业难”“用工难”“技工荒”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接下来,我们将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聚焦制约技能人才发展的堵点和痛点,继续做好优质生源招引、技能人才培养等工作,通过高质量打造产教融合升级版,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