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灶台连上新零售 乡里土菜强势出圈 | ||
|
||
【现场见闻】每天上午9时许,徐佩华都会准时出现在新仓镇中华村秋浜先锋站内,系上红白格子围裙,麻利地架起手机支架,随后,洗锅、备菜、生火,忙得不亦乐乎。她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乡村主播。 “宝宝们,阿姨今天要做的是面筋塞肉,从揉面到调馅都是纯手工制作。”伴着助播小哥的介绍,油轻轻滑入锅底,发出“滋啦”一声轻响。镜头里,徐佩华熟练地握着锅铲,手腕轻扬,锅内的菜就被翻腾起来;屏幕上,网友的点赞留言不断刷屏,小黄车里青甘蓝、西红柿、生菜等本地种植的蔬菜陆续上架……当老灶台连上新零售,柴米油盐也能谱写出乡村振兴的“数字密码”。 【创新实践】自今年4月起,这个由农家厨房改造而来的“直播间”开始和大家见面,在这里,灶台变身舞台,村民也能当起主播。当前保持着“一天一播”的频率。 “中华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老人都想找活儿干。”说起最初打造“直播间”的缘由,中华村党委书记谢微叶打开了“话匣子”。2023年9月,中华村成立农产品初加工共富工坊,对收购来的蔬菜进行初加工后对外销售。那段时间,上到管理层,下至员工,清一色是“60后”“70后”。然而,也正是这批银发老人创造了年产值超百万元的“乡村奇迹”。 “忙碌的时候,工坊最多有20来位阿姨,一天要切百来斤甚至数十吨蔬菜,午饭都是统一叫盒饭解决的。”谢微叶说。一边是工坊生意越做越大,收购的菜品日益丰富,亟需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一边是盒饭价格昂贵、缺乏保障,无法满足大家“舌尖上”的需求。综合考虑,中华村谋划出了一条“新路子”——直播做饭卖菜。 “直播间里,从人员到材料,全都带着满满‘乡土气’。”谢微叶说。主播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张嘴就是乡音浓郁的“仓普话”;原材料——菜是从工坊里拿的,柴火是从农户那收的,就连炒菜用的油也都是从榨油坊里新鲜榨的……“小黄车里挂的蔬菜也都是自个儿家里种的,新鲜无污染!”指着品类多样的商品,谢微叶说道。 如今,在这种“自给自足”的直播模式下,中华村不仅开拓了蔬菜销售的新渠道,也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阿姨们在镜头前做的饭,会统一配送到工坊作为大家的午餐,相较于外购盒饭减少了30%以上损耗,大家也能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享受到地道的农家美食。 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一个乡村场景,成就了当下“火”出圈的新型电商助农模式——“村播”。在新仓,农民与直播的缘分早在多年前就已结下。那时,直播行业刚刚兴起,新仓花卉产业便乘着这股东风,抢抓发展机遇,一路成长为千万级产业。田间地头搭起直播间,土特产变身“网红货”,农民化身“新农人”……大家通过直播电商实现了身份转变,也让农产品插上了“数字的翅膀”飞了出去。 而今,随着“互联网+”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新仓在“村播”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从农产品出海到文旅产业兴起,再到农文旅深度融合,新仓通过抱团发展、品牌培育等方式,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逐渐形成了农村“直播+”生态矩阵。“这几年,我们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农产品线上销售,对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平湖特色农产品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次性补助,有效提升了大家的积极性,进一步打响区域农特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新仓镇农业农村办主任颜荣标说。 正如远近闻名的新仓小落苏,在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的同时,也在积极布局销售端。据平湖市良域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沈建锋介绍,今年,企业瞄准直播带货新赛道,在抖音开设了两个账号,并且深化合作基因,邀请平湖、金山两地网红达人为新仓小落苏代言,实现了月销售额近30万元的喜人成绩。 从田间到“指尖”,农民与直播的缘分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更推动了整个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未来,新仓将传承发扬好“新仓经验”,以“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形式,加大对农产品销售的引导与支持力度,搭建展销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真正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 【群众评价】中华村村民徐佩华:在工坊做“主播”,烧了一个多月菜,没想到还挺受欢迎,非常有意思。而且 还能边播边卖菜,让大家种的农产品通过一部手机就卖出去了,这样的销售方式真的是太好了。 |
||
![]() ![]() |
||